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猛犸象诗刊

诗的翅膀在北国飞翔

来源:绥化日报 2022-09-16 字体:

——沙鸥短诗阅读札记

邢海珍

1

  今年是已故著名诗人沙鸥诞辰之年,如果他还活着已是百岁高龄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大约沙鸥的笔名就是来自杜诗的意境。1961年,诗人沙鸥从北京来到了安达,在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寒地黑土的绥化大地之上,他一双诗的翅膀曾经飞翔于北国的天空。

  沙鸥,原名王世达,是《诗刊》的创办者之一,曾任《诗刊》编委,一生专注于诗歌创作和探索,因此而成为新诗百年卓有成就的诗人,用他儿子、著名学者止庵的话说就是:“先父活了七十二岁,诗就写了五十五年,病重期间还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寻人记》,他一生差不多只是做写诗这一件事,而这件事在我看来他是做好了的。”(《沙鸥诗选·编后记》)

  诗人大约在安达生活了一年时间,但这也是诗意绥化的幸运,有这样一位优秀诗人在这里留下了诗的足迹。他后来调任黑龙江省文联,曾主持过《北方文学》的编务,在黑龙江生活二十多年,几乎占据了他生命的三分之一时间。

2

  努力经营短诗,是沙鸥诗歌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他的诗多是八行或是十行左右,体制上与古诗中的绝句很有些“神似”。诗的主体是构拟一个具象的感性画面,而后再由画面生发灵性之思,往往让人眼前一亮,引发想象和联想,让读诗的人有了再创造的空间。沙鸥曾苦心经营他的“八行体”,就是力求在八句之内实现诗歌创造美好情境的目标。《杏花》一诗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写作并发表的八行诗:

  她对春天情长,
  她有淡淡的清香。
  在我遥远的故乡,
  果园的杏花常一夜开放。
  像一条粉色的绸边儿,
  挂在蓝色的河旁。
  我们划一条小船,
  花下是船,船在花上。

  小诗写的是故乡之美,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取的是“杏花”的角度,表现清香、淡雅之美的独特情怀与韵致。诗的语言自然质朴,没有似是而非和装腔作势的姿态,在感性描写的境界中极为自如地抒发了主体情感,诗虽小,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小河是蓝色的,杏花比喻为“粉色的绸边儿”,船行河上,“花下是船,船在花上”,一派唯美的境界。可以看出,沙鸥是用自己的独特感觉写诗,八行之内,用平易的语词,写出了情境和氛围,写出了意味和神韵,他的诗在艺术质量方面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在一段时间里,八行诗成了沙鸥的诗歌标志了,甚至有人干脆就称为“沙八行”。这些诗在沙鸥先生的写作历史上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应是诗人诗性创造的重要收获。诗人在对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继承上,汲取了绝句形式的精髓,弘扬了山水田园诗的文化精神内核,走出了一条具有独立艺术品格的清新、宁静之路。此时的诗较为鲜明的唯美诗学品格,曾经对一批年轻的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是诗美的因素非常深入人心,加之清晰的思路使许多初学者易于把握。比如《新月》就很得年轻人的青睐:“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这是一首很有意境的诗,也是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写,是乡愁之思。小诗写作,构思是关键,诗人笔下不是表现故乡的现实景象,而是以梦的方式进行虚化。把新月喻为“小船”,梦中乘船回故乡,以梦幻之旅写对故乡的思念。诗的前六句以写景来营造气氛,流连风景,似在有意无意之间,后两行是诗的点睛之笔,可谓柳暗花明,诗进入了绝佳之境,“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把故乡比作亲人,或是直接表达对于亲人的思念之情,最后一句真是平中见奇,可谓神来之笔,其“绝句”特色也可见一斑。

  在新诗经过多年发展的不无崎岖的道路上,沙鸥的探索与追求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

3

  在建国初期的诗坛,与贺敬之、郭小川豪放的政治抒情和较长篇幅的诗意创造相比,沙鸥可以说是另辟蹊径的写法,显示出鲜明的个人风格特色。他的诗足具山水田园闲适、飘逸的内蕴,而且专注于短诗,与当时王书怀的民歌体诗歌相比也是独具特色的,有着较为突出的文人诗的典雅化趋向。

  沙鸥的抒情具有轻浅自然的特点,往往是疏淡中见情境、有情怀,在美中受到感染,会有一种缭绕于心的、不绝如缕的情思让人回味不尽。《溪边的小路》就是比较典型的八行诗,有着自然雅致的风格:

  小路缠在溪边,
  几棵桃树把它遮断。
  姑娘们笑着来了,
  都挑着浅绿的菜担。
  她们穿的是云彩,
  溪水也映红了一片。
  我知道桃花不开了,
  不是因为不爱春天。

  诗的主体部分是写小路、小溪和桃树等景致,写姑娘们挑着“浅绿的菜担”,身上“穿的是云彩”,就连溪水也被姑娘们多彩的衣服“映红”。一幅乡村田园的风景画,景物和人物在诗的画图中自是楚楚动人,诗的结尾两句写到“桃花不开”,其中隐含着“闭月羞花”成语中的“羞花”之意,桃花是由于姑娘们的美而羞于开放。简洁明快的诗意构成,却是很讲究剪裁,以构思来达成寓意的巧妙。

  沙鸥的诗在语言上很讲究提炼,浅近、畅达,有深思,灵性十足,美质充盈。写溪边的小路,说“小路缠在溪边”,一个“缠”字活性充沛,说姑娘们“穿的是云彩”,把衣服写成“云彩”,体现了女孩们的轻盈、活泼的飘逸之美。比如《江岸》一诗是把现实与想象糅合在一起,造出了如梦似幻的境界:“能是你坐在江岸,/浅绿中淡黄一点。/我探首舷船外,/凝视牵动了心弦。/船过了,碧浪几条,/把一丝花影摇乱。/不是你,又是你,/你一直在我身边。”文字极为精简,又深具美的蕴含,看江岸上“浅绿中淡黄一点”,诗意指向了思念中的人,“牵动了心弦”,摇乱了花影,“不是你,又是你”,幻出幻入,写出了意乱情迷的复杂心理。

  这些八行诗的写作追求,对于后来乃至今天的诗歌发展是可贵的经验,主要是吸收中国诗歌文化的优秀传统,既便于读者理解,又力求含蓄深刻,使古代诗歌的山水田园有了新的境界,形成了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审美风格。

4

  坚持把诗尽量写得短一些,是沙鸥先生一生重要的诗学追求。他多年努力写八行诗,在写作中不断探求短诗的写作技巧和规律,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是后来诗人所写的诗突破了八行的模式,而多是比八行略多一点或略少一点的诗,还是短小的体制。1988年他在重庆所写的一些诗就多是十行左右,比如《浮雕》,“只看见半张脸/在时钟的波浪里/我旋转/绕着太阳/冰封的水乡/找不着一柄斧/去丛林深处/劈一条小径/悬之于壁/等你回过脸来”;再有像《巴赫之死》,“他要看清这个世界/而纱布/缠住了太阳/我在月光里显影/他睡着了/弦的振幅消失了/我站在你面前/夜的湖/我们之间的/黑洞”。沙鸥善于在尺幅之内抓住灵感,快速完成诗意的创造,如写浮雕的“半张脸”,写巴赫纱布“缠住了太阳”。

  与先前的八行诗相比,这些诗作在形式体制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仍然是文字俭省的精短追求,是坚持“诗贵含蓄”理念而在形体上的“体量”方面的约束。新诗诞生以来,没有了格律的限制,没有了字数和句式的限制,适应生活与口语的需要,诗从文言向着现代汉语的说话范式转型,诗的语言体量开始膨胀,所以沙鸥诗歌精短的努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从表面看,这些精短的诗作文字量小,不能不涉及到炼字炼句,但更为重要的是诗意凝聚的问题,要穿透文字的表面看到诗意的光芒。其实,在许多诗人那里,大量的文字都处在一种“云雾”的状态,不同程度地遮蔽了诗的本质。沙鸥力求把诗写得精短,其实就是去遮蔽的工作。宋代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写道:“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既要做到文字俭省,又必须做到用较少的文字去表达更丰富的“余味”“余意”,做到以少胜多,做到有境界、有韵致。

  《让一切光源都熄灭》就是沙鸥晚年突破了“八行”体制的一部诗集,这些诗被称为“新体诗”的诗,最突出的特点是由传统转向了“现代”,受到当时新诗潮的影响,诗人学习西方诗歌,吸收了象征诗、意识流、魔幻、超现实等艺术手法,他的诗有了较大的变化。尤其在观照生命、反思世界和人生、走向终极关怀等方面蔚成了全新的气象。这是诗人晚年在诗学之路上的一次成功的探索,拓展了诗意创造的新路。可以看出沙鸥的诗心不老,诗的创造力呈现出很旺盛的势头。诗人沙鸥辞世的年龄只有七十二岁,对于诗来说,毕竟失去了一个努力的探求者,实在有些可惜。

  沙鸥的“新体诗”与他先前的八行体相比,其创作心理和思维出现了极大的反差,由外而内,从对眼睛所见的“看”而走向了更重心理感应的“思”,由以写实性为主体的具象化的情境,从而抵达了以思辨为重心的心性式域界。在此以《夜访》为例来看看这种差别:

  你的床头
  一株垂柳
  月光抽出万缕丝
  纺织
  一个没有根的童话
  门在老化
  谁能在树荫下
  我在岸边
  而你,那双眼睛
  是桃花水

  诗没有直接写人,而是直接写“你的床头”,然后的床前之景则是“垂柳”的象喻之笔,不是诗境而是心象。写“月光抽出万缕丝/纺织/一个没有根的童话”,诗人把“月光”与“垂柳”进行了形似的心理处置,而“童话”是由“月光”和“垂柳”的实物虚化而来的,“没有根”中的“根”与树关联,但又暗转到了“月光”的身上来了。“门在老化/谁能在树荫下”象征着人的凄凉晚景。诗的结尾是以“岸边”与“桃花水”来隐喻二人的关系,抒写了心灵的距离和命运的某种无奈。诗人无论写人还是表现内心的感受,都有些意象诗的迹象,像“垂柳”到“月光”的暗转,则闪烁着超现实的梦幻境界。

  《影集》是由翻开当年的影集所引发的人生感慨,在深切的反思中进入一段悲剧命运的诗化境界之中。“一次陨石雨/从少年落到中年/碎裂了/当你进入这个世界/每个残片/都有焚烧的裂纹/酒杯与寂寞中/考古学家/有多少困惑多少泪/苦行于深夜江边/你的影集之外/也是冷森森的”,诗是象征之境,完全不说“影集”的事物内容,由大自然的“陨石雨”说起,写“从少年落到中年”,象征不幸命运持续之长。人生在“碎裂”中成为“残片”,点出生命在灾难的“焚烧”后留下的裂纹,而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对“影集”人生图像的观看,于是有了“考古学家”的困惑与眼泪。最后写“苦行于深夜江边”以及“影集之外”,是回到现实之中,但是现实的人“也是冷森森”的感觉,虽然悲剧早已结束,而心上的伤疤却是难以平复。这样的诗,出现了较重的意识流和魔幻色彩,这是诗人在晚年努力拓展视野、学习西方诗歌的收获。

  5

  沙鸥先生一生与诗歌结缘,是新诗发展史上一位优秀诗人。他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诗集31部,还有诗论集、散文集出版,可以说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他是一位个性特色鲜明的诗人,他的以“八行诗”为代表的短诗,为新诗文体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诗以“境”为底色来寄托情怀,不是有些“哲理诗”的图解式的诗意阐释,而是以情境来激活悟性。《泉边的草》是这样八行:“春天蓦然来了,/泉边长出柔嫩的草。/像晴天薄薄的云,/像山村轻烟袅袅。/露水送来珠链,/暖风常来问好。/为了留住春天,/你请小花开了。”写春天,选择了泉边的“草”这一意象,写草的柔嫩,以两个比喻的修辞方式来强化想象的力度。联想到“晴天薄薄的云”和“山村轻烟袅袅”,指向了大自然和人生世界。以露水的珠链、问好的暖风表现春天的祥和,最后是“为了留住春天,/你请小花开了”,完成了一幅春天完美的画图。顺乎情感和感觉的流动,没有任何强加的理性和概念化的痕迹。

  即使是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沙鸥的诗也不像有些标语口号式的诗歌那样,而是用形象、意象说话。《假日》就是1962年写于伊春的诗:“森林藏在雾气里,/南风吹,雪满天,/我远望山岭,/一层更比一层淡。/河沿有几座工棚,/飘着淡青色的烟,/新炕烧热了,/酒香浓,声声丝弦。”虽然不是深度的走向,但也不是直白的说教,写生活靠意境来寄托情怀,侧重美质的营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区静谧、安宁的景象。在当时说来,也是比较明智的艺术选择。

  从《让一切光源都熄灭》中的作品看,沙鸥的诗歌风格是一次重大的调整和转变,由自然景物的表征转向了内心世界的呈现,由写实的抒情转向了写意变形的思辨性,由单纯明快的低吟浅唱转向了沉郁多思的终极关怀。从《画廊》一诗看,虽然比八行还少了一行,但诗意却是有些隐晦:

  我在彷徨中
  监测
  你目光的轨迹
  夕阳灼焦了的荒野
  一小块麦地
  而你,在日历上
  撕去的都是明天

  诗的跳跃幅度很大,内在的逻辑关系处于潜伏的状态,就诗的意象看,写的是人生境遇的渺茫与失落,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看语词的色彩,“彷徨”“夕阳”“灼焦了的荒野”“撕去的都是明天”,其中不无忧思的因素在。《苦恋》有些超现实的童话特色,或与爱情有关,但又含有形而上的象征意味,“云雾占领的山上/是你的家/枫叶红了又绿了/我用童心作筏/有马蹄从我身上踩过/我蘸着血,彩绘/献给你的苹果/和贺年卡/漂泊。在你门外/不,在你心外”,其实“苦恋”本身就是很广阔涵盖,没有确指的对象时,它可能有着多元的内蕴,比如说爱情、命运。信仰等等。甚至不排除某些哲学的趋向,或与世界人生、宇宙天地的终极之思有关。

  沙鸥的诗歌转向无疑是对先前有些传统风格的挑战,对于诗歌发展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因素,是诗人奋力追求的一种标志,诗人不满足于停留在以往的高度上。无论对于诗美的追求,还是对于深度的追求,都是决定诗歌价值的关键因素,沙鸥的诗有自己明确的诗学目标。

  诗人曾在安达有过短暂的居留,曾在绥化的沃土之上留下了诗的足迹,绥化的大地记住了沙鸥的名字。他曾在黑龙江生活多年,曾为黑龙江的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今年是沙鸥先生百年诞辰,惟愿沙鸥与诗歌不朽。


编辑:韩敏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