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弘扬老区精神贵在与新时代融合连接

来源:绥化日报 2022-07-05 字体:

唐家友
 

  庆安县是国家级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对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大量牺牲和突出贡献,用意志和奋斗、鲜血和生命建立起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也凝聚成鲜艳的红色基因。老区精神仍然闪耀着璀璨光芒。如何把老区潜能释放出来,转化为新时代的功能,这是我们老促会致力追求和探索的。近几年我们一直把革命老区连结现代生活、释放时代光彩作为主攻方向,让老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和活力,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不竭的动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用力追寻老区闪光点

  现实是从历史走过来的,是对历史的延续。庆安抗战是对我党百年历史的缩影和折射,传承赓续好庆安的抗战历史,就可以回望到党的百年筚路蓝缕,缅怀到党的整体红色基因。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请健在的老抗联战士、老支前模范,讲述当年亲身经历的光辉历史,讲述见证的沧桑历程。从中找到庆安抗战史上的四大亮点。

  一是老金沟成为北满时期的“延安”。老金沟地处深山密林,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早在1936年3月间抗日联军成立,司令员赵尚志就在这里设立司令部,召开过许多重要会议,成为抗联的指挥中心。随后又在这里开办干部培训学校,对干部进行军训,然后分赴各个战场。是当时西征部队的集结地和中转站。这一年的10月,抗联西征部队的五个师在这里汇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老金沟大会师”。敌人对老金沟十分仇视,多次进行围剿,曾在这里发生的战斗多达上百次,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滚蛋岭、张家湾、西北河战斗。由于战斗频繁,在这里又建起兵工厂、被服厂、战地医院,成为抗联部队的后方基地,抗联战士把这里看作“圣地”,到这里参训看作一种荣誉。北满省委代军委书记杨靖宇将军到这里考察,称赞老金沟就是北满的“延安”。

  二是北满省委和抗联三路军指挥部同时设立在庆安南北两端。1939年12月间,北满省委决定把办事机构设在老金沟,省委书记金策也由安邦河上游的神仙摞到老金沟密营驻扎。从此老金沟既是省委机关所在地,又是抗联三路军司令部所在地,成为党和军队的指挥中心。省委和司令部同设在一个县,在抗战时期独一无二。省委设在这里长达6年,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省委和司令部同设一处,不便于对部队指挥,三路军指挥部后来就由老金沟迁移到庆安南部山区的臭松沟,两处的联系,由飞毛腿于兰阁完成。

  三是东北抗日战场上最后撤出的抗联分队在庆安。著名抗日将领于天放牢门脱险以后,依然重返庆安抗日战场,带领抗联分队同敌人浴血奋战。在此以后,北满省委为保存力量,以利再战,作出战略决策,将抗联部队分批出境到苏联野营整训。三路军首长考虑到于天放在敌人监狱受尽折磨,身体虚弱,让他头批出境,于天放却执意不肯,继续留在庆安一带作战到日寇投降。直到日寇投降3天,于天放才得到信息欢庆胜利,成为最后撤出抗日战场的唯一抗联部队。

  四是抗联部队在西征途中发生的第一场旗开得胜的战斗在庆安。1936年11月间,抗日三军在赵尚志司令员带领下开始西征。为避开日寇围剿,将部队化整为零,赵司令带领的分队只有30人。当行至老金沟一带,日军和伪警围攻上来,大约有五百人。赵尚志没和敌人正面冲突,而是把战士分设在谷底有冰川的山顶上,形成一个伏击圈。此时天正下着清雪,冰趟子上像铺了一层润滑剂。赵尚志设计,便佯装败阵,引诱敌人进入伏击圈。敌人的骑兵在冰面上行进,完全失去威势,马匹滑倒骑兵跌落,抗联战士居高临下猛打,直杀得敌人鬼哭狼嚎,尸体横卧冰谷。敌人留下200多尸体后,抱头鼠窜,而抗联只牺牲7人。

全力活化老区聚焦点

  贯穿整个抗日战争的红线就是强烈的民族精神。正是这一聚焦点,构成了宏大的信仰追求,坚定的拼搏气概,高尚的忠诚品格,顽强的钢铁意志,深厚的爱国情怀。我们紧紧抓住聚焦点,用看得见摸得着载体,把老区精神讲深讲透。

  首先,辟建展览场馆。我们协调文化局、民政局在文化局辟建了抗日战争展览馆,利用照片、实物、塑像、图板等形式,全面展示抗日战争的艰苦历程,使群众形象具体地了解到那场抗战的异常残酷壮烈。庆安军民为赶走日寇,组建游击队、义勇军,同日军和伪警进行公开和地下两条战线的斗争,谱写下可歌可泣的战歌。同时我们还在烈士陵园辟建了抗日烈士展览馆。每逢学生和群众到陵园瞻仰烈士,我们都组织群众到烈士展览馆听解说员讲述,深入了解每位烈士的生平和业绩。牺牲在庆安的军以上烈士2人,师以上烈士3人,支队和团级干部21人。除此以外,还在大罗镇、平安镇、柳河镇等革命老区也分别建起抗日战争展览馆,把本地涌现的抗日战争壮烈事件和英雄人物,通过实物和照片展示出来。大罗镇辟建的展览馆,收录了12名英烈事迹,展示出他们的狗皮帽子、烈士血衣、土枪土炮32件,让群众通过这些实物,更深刻地理解了老区精神。

  编写老区读本。为使群众系统的理解老区精神,我们先后邀请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干部王捷撰写了《迸火溅血》。当时王捷已经88岁,为写好这部纪实作品,他历时两年,骑着自行车,跑遍全县所有老区村屯,走访五百多人,又花费两年的时间精心写作,这期间五易书稿,终于撰写出这部31万字的纪实读本;对抗日战争有深入研究的学者邹本栋撰写了32万字的《抗日战争补录》,对史料中误笔和遗漏,一一加以修订,后经省文史资料处审查正式出版;庆安县党史办原主任王武斌撰写了《老区斗争史》,系统介绍了每个老区村抗日战争、时代背景、发展现状;全省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会员鲁芦创作了《鲜红的印记》,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反映了庆安抗日斗争全过程,撰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可读性非常强,我们把四部图书作为红色读本,发放到社区、乡村和学校,当作老区精神教育的基本教材。

  串连红色亮点。要把老区精神形象具体地展示,还需要把那些红色亮点,加以复合整理,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三个景点,一个是抗联十二支队长朴吉松在福合隆被捕的碾坊。1943年1月朴队长到福合隆屯筹集给养,由于叛徒告密,县警备科副科长小松践三带领特务24人直扑福合隆,双方发生激烈战斗,朴吉松孤身一人同众匪周旋,一直打到一个碾坊。朴队长连毙四个敌人,他也小腿负重伤,坐在地上仍顽强战斗,终于寡不抵众,残遭敌人杀害,碾坊展示了一代英豪的气概;再一个是抗联龙南指挥部独立师政治部主任周庶范智取敌人的警察所的小屋。1939年深秋,日军见周主任的小分队给养发生严重困难,便传话劝降。周庶范将计就计,假意答应,暗地却做好了充分准备。12月27这天,北安省民生厅长张世明亲率二十几人的收降团,赶着40张爬犁,带着大量收降物资,进入牛天成警察所。抗联分队迅速切断电话线路,派战士把守住交通要道,把警察所围了个水泄不通,敌人只好乖乖投降。这次行动成为抗战史上最精彩的一笔;还有一个是省军区副司令员于天放在新胜乡西魏家屯对匪首观降的草房。日军投降后,充当过日军走狗的匪首国长有不甘心失败,拉起500多人的土匪队伍负隅反抗。于副司令为减少部队伤亡,决定对其进行政治瓦解。谈判地点就设在该屯李春荣家的草房。国长有迫于无奈,被迫接受改编,但本性难改,改编后又阴谋作乱,于天放设计擒拿了国匪。草房中的这次谈判对瓦解匪帮起了重要作用,也被列为红色教育基点。

  在传承老区红色基因时,我们协调乡镇政府,把碾坊、小屋、草房作为重要红色遗址,加以永久保留,并进行了装修,成为红色教育的基地,开辟了旅游专线,对弘扬老区精神发挥了直观教育作用。

极力采掘老区连接点

  革命老区既是现代瑰宝,也是历史丰碑,要传承好老区精神,我们极力采掘两者的连接点,运用到活化老区精神中,也取得了明显效果。我们是从三个方面把二者连接的。

  其一,从文化艺术上衔接。抗日战争是一种军事斗争,也是一场政治斗争,充满文化根基,酝酿了丰富的文化宝藏。像著名的《露营之歌》《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我家在松花江上》等一系列抗战歌曲,滋养了指战员的精神,也鼓舞了指战员的斗志。当时北满省委机关设在老金沟,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省委创办了《统一》杂志,出刊九期。那时还在密营办起干部学校、战地讲堂,对指战员进行理论教育、文化学习。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使老区精神教育活起来,我们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学、看、读、唱、讲、做”等项活动。学红色历史。各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学生讲解当年抗联战士编写的文化读本,创作的诗歌,书写的宣传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抗联战士如何重视文化学习的,从而激励学生立志读书成才。看红色影视。我们挑选12部影片到学校放映,开展了“红色影片进校园”活动,使98%的学生都观看到优秀影片。读红色经典。各学校遴选经典诵读书目,定期举办红色经典诵读比赛,打牢红色文化印记。唱红色歌曲。我们选择10首抗战歌曲,在全县开展高唱抗联歌曲活动。每学唱一首抗战歌,都让学生深刻理解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继承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讲红色故事。各学校充分利用班会、团会、校会定期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说”“英雄人物我介绍”“鲜艳文化我来谈”等活动,使红色文化变得更加鲜活;做红色青少年。各学校将创建活动与实践体验活动有机结合,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寻找自己身边、家乡的温情暖流,把收集到的新景象,写成文章,拍成照片,刊登在手抄报、黑板报、宣传海报、学校画廊上,引导孩子养成做善事做新人的良好习惯。

  其二,同网络云端对接。现在有些青少年,是在“云端”世界里成长起来的,陪伴他们的是微信、视频、微博,被称为“网络一代”。对此我们认真研究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如何融合发展,并采取三条措施加以改进。一是更新观念。从事老区工作的大都是退休老人,他们对数字和网络媒体不熟悉,观念也比较陈旧。为改变他们的观念,我们联合关工委举办“五老”培训班,着重让他们认清“网络一代”出现的新特征,自觉学好网络知识,提高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并在“五老”中建立了微信群,召开视频会议、电子文本汇报会等形式,引导他们掌握“线上”开展工作的本领;二是创新形式。我们主动改革传统教育方式,开设了“网络课堂”“线上授课”“云端征文”。对网络教育创新的做法,还制成光盘、视频、微信,在网络上展播,也受到欢迎。三是改变方法。现在的“网络一代”,每天接触外界的信息是“海量”的,思想活跃得摸不着边,如果仍旧固守“我讲你听”,那等于隔靴搔痒。我们改变教育方式,开通线上工作室,布设网络沟通专线,及时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的思维变化,开展教育尽可能多的采取对话、提问、答题、互辩等互动形式,把教育内容改编成快板书、情景剧、新歌词,再利用“线上工具”“云端平台”赓续红色基因,收效很明显。

  其三,与风情民俗连接。老区精神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许多精神就体现在风情民俗上,这一点从庆安老区精神中清晰可见。民俗一贯主张尊老爱幼、拥军爱民,老区群众对此做得十分精彩到位。抗联被服厂厂长金玉坤不到周岁的女婴送到同乐乡东升河屯扶养,却遭到敌人的无数次追杀。养育孩子的冯有为保护孩子,夫妻俩惨遭敌人杀害。乳娘孙德珍为扶养好这个孩子,宁肯给自己孩子断奶,自己孩子由于营养不良而夭亡。全屯群众为保护抗联女婴惨遭敌人杀害的群众达36人。同乐乡的油坊屯的尹凤阁,坚持7年为抗联送粮送衣服,为使抗联吃上肉,把家里唯一的耕马送到山上让抗联杀肉吃。为此事,日寇烧了他家窝棚,对他进行严刑烤打,但他仍旧无怨无悔继续为抗联筹集物资。抗联送给他一张进山证,嘱咐说如果遇到困难,拿出这张进山证,可以得到政府救助。可他病倒三次,可从没亮出过进山证。直到50年以后,老人病危弥留之际才把进山证交出来,一再向家人交待,要永远记住抗联,要真心爱护军队。在传承老区精神时,我们让这些红色基因与生活相遇,同民俗共融。我们发现有些农村小学教室破旧,先后筹集资金,在巨宝山乡建起红军小学,在民乐镇建起配套的红色教育基地。县第二小学筹建抗战纪念馆时,我们及时派出熟悉抗日战争的老干部,进校帮助规划设计,编写红色故事,收集革命文物,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建起展览馆,这是全省唯一在小学建展览馆的学校,被列为全省红色教育基地。

致力集聚融入点

  在长期恶劣环境中熔炼凝聚的革命老区精神,已经成为民族复兴征程的魂和根,因此我们注重把老区精神融入到新时代,真正让老区精神成为促进老区振兴、实现共同致富的重要力量。

  一是在传承中活化。老区村整体脱贫后,存在着规模返贫的风险,成为共同致富的最大难点。我们多次深入到老区村,引导教育干部群众继承老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光荣传统,大力发展致富产业。大罗镇东风村是国家级革命老区,但对发展新产业的信心不足,感到发展产业没有门路。我们又引导群众仔细咀嚼品味本地的资源优势。这里地区山区,林业资源丰富,可以大力发展林下产业,认识明,思路清,林下养殖业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林下种人参、种药材,养藏香猪、养大鹅、养草鸡的农户达到156户,新脱贫的农户普遍增收万元以上,有了固定的收入,能够确保不返贫。

  二是在赓续中提升。人们对红色基因的具体成果,存有一定局限认识流于肤浅。我们引导群众全面辩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达到对老区精神赓续的提升。东阳村南庙屯是国家级贫困屯,这个屯深居大山深处,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他们整体搬迁后。居民搬到了新楼,有些群众想躺在安乐窝里享清福。我们老促会引导群众认识生存环境改变,仍要继续奋斗,创造更大的幸福,绝不可坐享其成,村民看到附近把秸秆就地烧掉,既危害了森林安全,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动议筹办秸秆综合处理厂。处理厂创办后,秸秆找到了三条出路,可以就地打捆,卖给县生物发电厂;可以在田间粉碎后,当作农肥施用;可以开办草编行业,编筐编草帘子。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农民也从中得到了分红。

  三是在彰显中深化。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合村并校的推行,老区的许多村成为空壳村,村屯变得破烂不堪。柳河镇新泉村是省级老区村,曾是全省旅游风景村。为彻底改变萧条冷落景象,为改变这里的村容村貌,重现风景区的风彩,老促会请老支前模范讲述抗联战士一丝不苟建设密营美景的情景。柳河镇是抗联主要活动区域,在这里建有12个密营,虽然都是地窨子、草棚子、马架子,但是内务齐整有序,营区典雅美观。这样的讲述形成对红色基因的深化,把风景优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自觉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细节做起。村里建立起严格的网络管理责任,打造先进示范院落,成立自愿服务团队,开展评选示范户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强力推行,使整个环境变美了,生活变乐了,又展现出风景区的新貌。

  ( 作者系庆安县老促会会长 )


编辑:张桂娟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