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守住“七条线” 稳固脱贫基础推动乡村振兴
张军勇在中共绥化市委“喜迎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
4月23日下午,中共绥化市委举办了“喜迎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绥化专场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军勇就绥化如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回答了记者提问。
张军勇介绍,2021年,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绥化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奋斗乡村振兴,“过渡期”首年实现良好开局,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做好责任落实衔接。市县乡村四级书记继续当好“一线总指挥”和“施工队长”,坚持领导干部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做好工作体系衔接。乡村振兴机构职能充分发挥,行业、驻村和社会帮扶机制得到继续坚持,确保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做好发展举措衔接。政策保障利民惠民,增收渠道更多更宽,项目支撑有力有效,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3779元,同比增长15%。做好考核机制衔接。将巩固脱贫成果工作纳入实绩考核和年度考核,定期开展县际交叉互检、责任部门督导,基层干部的热情更高、干劲更足、信心更大。
张军勇表示,今年是“过渡期”的第二年,绥化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部署要求,有效运用“四个体系”,牢牢守住“七条线”: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线”。坚持“四个不摘”,实行市县乡各级领导包联制度,专班推进落实,专题会议调度,工作不留白,责任压到位。监测帮扶、防止返贫“预警线”。动态监测防返贫情况,做好预警预判,尤其对大病慢病、失能残疾、低收入等重点人群,早发现、不漏纳,精准帮扶、精准消除。成果巩固、稳步提升“保障线”。开展大排查大整改,重点解决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中的短板弱项,以及饮水安全中的突出问题,确保及时动态清零。产业就业、多措并举“增收线”。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高扶贫项目收益,扩大土地托管经营,拓宽务工就业渠道,用好小额信贷政策,做好兜底救助帮扶,多管齐下增加收入。资金使用、资产管理“安全线”。组织开展扶贫和衔接资金使用绩效专项调研评估,确保用于发展产业的比例不低于55%,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驻村帮扶、社会帮扶“民心线”。1744名驻村干部奋战一线,开展“百企兴百村”、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春建功行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基础线”。统筹编制村庄规划,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净化、美化、绿化村庄,加强乡村治理,倡导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法治乡村、德善乡村,让乡村成为城市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绥化市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选优配强带头人,建好用好乡村振兴学院,培养引进乡村产业、科技、创业、治理等各方面人才,建设高质量干部人才队伍。
稳固脱贫基础、推动乡村振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绥化市将乘势而上,攻坚克难,接续奋斗,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让绥化乡村未来更美好!
创建“寒地黑土党旗红”品牌 打造党建引领振兴发展“绥化样板”
徐利刃在中共绥化市委“喜迎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
4月23日下午,中共绥化市委举办“喜迎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绥化专场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利刃就创建“寒地黑土党旗红”党建品牌的重要意义、任务措施及工作目标回答了记者提问。
徐利刃介绍,创建“寒地黑土党旗红”党建品牌,彰显的是“身在最基层、心向党中央”的政治忠诚,体现的是建设现代化新龙江绥化篇章的使命担当。创建这个品牌,就是要以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举措、突出的业绩,生动诠释这片黑土地上1万多个党组织、21万余名党员对党中央的无限忠诚。创建这个品牌,就是要让鲜红的党旗在危险地方、危急时刻、攻坚战场高高飘扬,把全市370万人民紧紧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全力打造党建引领振兴发展的“绥化样板”。创建这个品牌,就是要打通薄弱环节、补齐短板弱项、破解关键难题,推动全领域争先晋位、全区域提档升级,用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守护红色江山永固。
创建“寒地黑土党旗红”党建品牌,绥化有针对性地明确了一系列任务措施,建立了一整套工作机制。注重整体推进,建立“1+6+N”工作体系,研究制定了《关于创建“寒地黑土党旗红”党建品牌的实施意见》,配套制定农村、城市、机关、国企、“两新”组织、中小学等6个领域具体实施方案,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载体措施,强化全覆盖、全方位推进落实。注重系统推进,坚持全局与局部相配套、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统筹抓好支部书记头雁领航、基层干部本领提升、党员双向培养“三项行动”,强化创先争优、作风建设、基础保障“三个机制”,引导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擦亮忠诚底色、锤炼过硬本领、奋力担当作为。注重高效推进,以“四个体系”抓落实,通过推行“书记党建项目”和清单制推进、精准化考核、全程式督导,形成工作闭环,确保每个任务、每项措施都落地见效。
创建“寒地黑土党旗红”党建品牌,绥化将跳起摸高、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把全市基层党建推向全新的发展阶段。到年底,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持续领跑全省,集体经济超20万元村比例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各个领域省级标准示范典型达到70个以上,实现非公企业“两个覆盖”、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下村“三个清零”。通过几年的努力,让党建引领成为助推振兴发展的最强引擎,让党旗红成为绘就时代画卷的最美颜色,让“寒地黑土党旗红”成为现代化绥化新篇章的最靓名片。
人才政策“金十条” 打造筑梦之地、追梦之城、圆梦之都
徐利刃在中共绥化市委“喜迎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
4月23日下午,中共绥化市委举办了“喜迎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绥化专场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利刃就绥化为推进人才兴绥战略,打造人才高地出台的创新举措方面,回答了记者提问。
徐利刃表示,当前绥化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为此绥化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人才政策“金十条”,以“三顾茅庐”的诚心和“千金买骨”的诚意求才引才,力度空前、突破巨大,充分展现了绥化的爱才之心、重才之情、求才之切、引才之诚。
徐利刃介绍,绥化的人才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重点支持市场人才和科技人才。对到企业工作和自主创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连续3年每月给予最高3000元的补贴。对于组建科技创新平台的,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资金补助。
二是把最有可能引进的龙江籍高校毕业生和省内高校毕业生作为引才重点,吸引更多龙江学子返乡创业就业,提高省内高校毕业生留省率。
三是充分考虑人才“安身立业”的后顾之忧、后路之忧、后代之忧。在安身保障上,引进人才给予最高10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贴,可连续3年免费入住人才公寓或者给予每年最高1万元的租房补贴。购房给予最高15万元的购房补贴,夫妻双方都符合补贴条件的每人再额外增加1/3的补贴,形成1+1大于2的效应。在立业支持上,对自主创业人才每人给予3万元的创业补助,提供3年最高20万的财政贴息创业担保贷款;对创办的小微企业,给予为期2年、最高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
此外,绥化市提供400个事业编制为企业人才和自主创业人才落周转编,人才在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满3年后,根据本人意愿可进入到专业对口的事业单位工作,也可放弃事业编制继续留在企业或自主创业,解决后路问题。在人才服务上,绥化将为人才制发“绥化英才卡”,开通人才码,依托服务窗口和人才服务网,实现人才需求“一窗受理”、人才服务“一码集成”、人才政策“一卡通办”。人才每年可以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就医享受绿色通道服务。如果父母或配偶在外市(地)居住,参照带薪休假标准每年额外多给5-15天探亲假。人才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按照意愿,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一次择校,不受学区限制,解决后代问题。
接下来,绥化将努力打造人才至上、宾至如归的社会环境,事业聚人、感情留人的发展环境,流动有序、活力迸发的制度环境,让绥化成为各类人才的筑梦之地、追梦之城、圆梦之都。
来永见在中共绥化市委“喜迎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
4月23日下午,中共绥化市委举行“喜迎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绥化专场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副市长来永见就绥化市在发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方面的主要思路和具体举措,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来永见说,绥化市始终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采取一切有力措施,大力发展粮食生产。2021年,粮食总产达到了230亿斤,占全省粮食总产的14.7%,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来永见说,绥化具体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坚持调整种植结构,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引导农民和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种植高产高效粮食作物,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今年落实粮食种植面积2745.5万亩,占耕地的96.5%,落实大豆种植面积663.5万亩,比去年增加了118万亩。
二是积极推广应用科技,强力支撑粮食生产。全市农业新技术推广到位率9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68.5%,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9%以上;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实现了全覆盖;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攻坚行动,“三大作物”高产创建面积172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1%。
三是不断强化基础建设,有效保障粮食生产。今年拟建设高标准农田170万亩,建成后,总面积将达到1300万亩;突出加快智能化农机发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9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全市建设水稻育秧大棚18万栋,大棚育秧率100%。
四是始终突出防灾减灾,持续巩固粮食生产。抢抓农时标准,抢播快种,确保作物播插在丰产期。调换适区品种,引导农民适区种植,确保产量提高。强化病虫害预警、防控,最大限度减少粮食损失。
五是不断创新经营方式,高质促进粮食生产。通过农业托管经营,找到了破解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现实路径。2021年,全市落实托管面积1124.5万亩,实现了节本10%、增产10%的目标。2022年,全市落实托管面积1490万亩,预计可增产粮食15亿斤以上。
六是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全力保证粮食生产。把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制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体系,既有制度的刚性约束、更有务实有效的落实举措,坚决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