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珩特约记者高伟孙志国
“看这一朵朵玉皇菌,黄灿灿的,真的像盛开的莲花。”8月7日上午,在明水县兴仁镇石人村的食用菌基地采摘园里,几名工人正满脸喜悦地用手机发着“快手”,镜头的前面一朵朵盛开的浅黄色食用菌争先怒放。只要县城的市民在网上下订单,两个多小时就能送货上门。
蓝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中间,24栋塑料大棚戴着黑色防晒网婷婷玉立在田地间,这就是食用菌基地。
“大棚里有玉皇菇、木耳、猴头、滑子蘑等多个品种,目前正处在采摘阶段。”技术员李大平介绍。每个大棚内都有本村的妇女们在采摘成熟的食用菌,不大一会,身边的塑料篮子就会盛满。
“我们村地理位置偏僻,每年种完地我们这些妇女就在家呆着,附近没有打零工的场所。自从这个基地建立以来,我们可是真的增收了,从春季装菌袋、摆袋、消毒到采摘,一直能干到10月末。我们的生活真的富了起来。”郑艳华说。和她一样通过打工受益的还有50多名村民,包括脱贫户。
72岁的李德山3年前还是这个村的贫困户,老伴因病瘫痪,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基地建设初期招工时就优先录用贫困户,于是,李德山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务工机会,在这干零活,一干就是三年。每年都有1万多元的打工收入,2018年他家就脱贫过上了幸福生活。
“真的太感谢基地老总了,让我们在这工作,月月有收入,生活有奔头。”李德山满眼感激地说。
据了解,兴仁镇挖掘优势、整合资源,积极探索食用菌种植开发,建设生产基地,开创了一条“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呈现了“发展一个产业、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态势。
“我们的食用菌基地2017年9月建成,2018年投入生产。吸纳石人村50多名村民就业,带动40户贫困户增加收入,每户每年分红300元,每人打工收入1万元左右。”基地负责人邱忠良刚刚从县城早市送货回来,满头大汗地介绍。
在基地的晾晒大棚内,工人正将晒干的食用菌干品装袋。这么多的食用菌销路如何呢?邱忠良介绍,产品不但满足明水市场,而且干品全部销往东宁、苇河林业局等地。
据介绍,明水发展食用菌产业也是探索发展阶段。石人村食用菌基地在发展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他们多方挖掘技术人才,争取资金支持,想方设法扩大生产规模,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今年我们木耳、猴头、平菇、玉皇菇等几个品种总计挂袋38万袋,实现经济效益150万元左右。现在我愁的不是产品销路,而是供不应求,咱们货源紧缺。那么多的订单都不敢签了。基地的规模还是小啊。我的目标就是想带村民致富。到今年年底,村民3年来仅在基地打工这一项支出就达到70万元。”邱忠良说。
自从基地建设以来,贫困户脱贫了,村民致富了,村民活出了精气神。为了鼓励村民就业,每连续工作一个月的村民,基地考勤时就奖励300元的大红包。
石人村借助食用菌厂的“扶贫车间”,帮助村民灵活就业,促进精准脱贫从“输血式”到“造血式”的转变,走出了一条“企业带动、送岗上门、就近就业”的脱贫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