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要闻

“扶贫车间”建在村里

来源:绥化日报 2020-04-21 字体:

特约记者高伟孙志国

  什么样的脱贫方式才能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让一些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迎来新希望呢?记者在明水县两个“扶贫车间”采访,感受到“扶贫车间”脱贫模式,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扶贫举措。

  “我这么大年龄外出打工都没有企业愿意用,现在守家在地的打工,一个月有2000多元工资,真的感谢政府和企业啊!”51岁的李广义说。

  李广义是明水县永兴镇永兴村人,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中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由于年龄大不能外出打工,就在家中种地,可是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干闲。像李广义一样不能外出打工,在家又找不到工作的村民,在农村还是很普遍的。2018年,永兴镇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把“扶贫车间”建在了村里,村民不出村就近务工就能把钱挣。

  据了解,黑龙江中凯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豆制品生产加工,包括豆油、辣片等豆制食品。产品远销长春、沈阳、海伦等地,供不应求,企业年销售额达100余万元,在企业发展壮大同时也为解决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也带动了地产大豆的种植与销售。

  “我们车间现有长期员工15人,临时员工5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人。”企业法人陈忠说。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乡亲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明水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创造了一种新的扶贫模式——“扶贫车间”。所谓“扶贫车间”,就是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村学校、企业旧址、闲置的农宅等,在村里设置产品加工车间,让农民就近从事手工业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工作。探索出了一条以“扶贫车间”为载体、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造血式”扶贫路子。

  4月16日上午,在位于明水县通泉乡宏伟村的洼池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院内,一台长厢货车正在装货,叉车司机和工人紧张地忙碌着。打开沉重的冷库车间大门,一股凉爽的寒风迎面扑来,车间内数十名男女工人正在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白色、黄色黏玉米经过工人切头去尾、分等、装箱,然后入库等待销售。尽管室内温度有些低,但有的工人忙得还是满头大汗。

  “我们这黏玉米可是个宝,线上线下销售,一天最多卖1.8万穗。去年我们种植3400亩,产出800多万穗,网上卖500多万穗,线下卖200多万穗。带动了农民土地流转与种植,而且这里还是‘扶贫车间’。”驻企秘书、明水县委组织部干部秦念平说。

  李殿文60多岁,宏伟村贫困户,家中三口人,媳妇有病,儿子残疾,生活来源靠种26亩地。日子过得非常清贫,时常捉襟见肘。去年他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打工,李殿文摇身一变成为了工人,一年打工工资收入3万多元。贫困户王成、王友也是在合作社打工,月月都按时领工资。像他们一样的,有30多名贫困户在“扶贫车间”里工作着。

  “目前,我们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好,今年计划种植黏玉米1万亩,黑龙江省与阿里巴巴共建‘数字粮仓’,其中就有我们的明水黏玉米。我们合作社将扩大项目实现产业精准扶贫,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秦念平说。

  “扶贫车间”的建设是明水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明水县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引导企业进驻乡村开设工厂,走出了一条小微企业进村办厂、门口就业助力脱贫的产品扶贫新路。


编辑:桑胜东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