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李磊全媒体记者陈骁
“能忙过来吗?”“我一个‘女汉子’干活不惜力,还能应付过来。”田德红对于“女汉子”的称呼丝毫不介意。
11月21日,记者再次走进绥棱县靠山乡靠山村“十佳脱贫能手”田德红家的超市,夫妻俩正忙着整理新进的一批生活日用品,超市里不时传来她和爱人爽朗的笑声。“我的生活总有坎坷,不像个‘汉子’咋扛起这个家。”这是今年年初记者采访田德红时,她和记者说的一句话。那时候,也是这块地,夫妻俩为了方便照顾稻苗,就在地边儿临时搭起了帐篷,整天吃住在地里,每天凌晨3时就起来干活,晚上9时多才收工,扣棚、育苗、旋地、插秧、抽水、喷药……夫妻俩精心地照顾这些稻苗,因为这些稻苗承载着田德红脱贫致富的希望。
看着正在田里辛勤劳作的田德红,很难想象她的命运多舛。几年前,田德红先后两任丈夫因病、因灾去世,留给她的是一双未成年的儿女、老人和两间四处漏风的土坯房,还有14万元的外债。但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垮田德红。2017年秋,记者第一次采访田德红时,她的一句话让记者记忆深刻,“我没啥文化,但我知道脱贫不能等、靠、要,人只要精神不倒,再难的日子也能熬出头,日子一定越来越好的!”
田德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
2016年,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会主席陈华担任靠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入户走访时,了解到田德红的情况后,为她建档立案,并将她儿子禹国新送去学开钩机;又联系佳木斯林业卫生学校,送她女儿张欣悦去学习护理专业,学校还免除了她的学杂费。年底,儿子出徒了,工资每月3000元左右;女儿也获得了“优秀班干部”和“优秀团干部”等多项荣誉。儿女无忧让田德红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2017年初,靠山村幸福大院建成后,田德红搬离了四处漏风的土坯房,为了方便她开食杂店,陈华又特意将靠近道边的一户分给了她,并多分给了她15平方米。田德红的第一个“产业”,田红超市开张了。她家的货物价钱总是比别家的便宜一些,块八毛的零钱能抹就抹,没钱的农户她就主动赊销。她常说:“平日里都是乡亲照顾我,如今政府帮我开了超市,有能力了还得方便大家。”
同年,邻村的纪艳亮看上了这个吃苦耐劳、性格开朗的田德红,并走进了她的生活。夫妻二人看着村里卖粮加工难,便想开个小米坊,在陈华帮助协调扶贫贷款3万元的情况下,田德红的第二个产业“小米坊”开张了。田德红和她的丈夫一头扎进了米坊里,在他们辛勤的劳作下,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民卖粮加工难的实际问题,还有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她脱贫致富再添一把动力。
第一次采访田德红时,她曾给记者算过这样一本“脱贫致富账”:“米坊、田红超市、自家16亩承包田、儿子打工、丈夫外出务工,这几块加在一起,我们一家一年能挣10万多元,每人平均2万多元呢,多亏了政府帮扶,我年底就能脱贫摘帽,明年就能还清欠款,后年就能奔小康了。”
2018年初,田德红又借款5万元,购买了一台旋耕机,承包了150亩稻田,开始了她的“三次创业”。经过辛勤的劳作,这150亩水田获利10万多元,田德红彻底还清了欠款,也让她们一家过上勤劳致富的好日子。
这次采访田德红时,她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明星,日子过得就像她的性格一样风风火火。三次采访田德红,三次都能感受到她的变化,但不变的是她雷厉风行、脚不沾地的“女汉子”性格,也正是她这“女汉子”的性格,让她被评为全县“十佳脱贫能手”,迈进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