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种产好米卖好价
——北林订单农业促增收侧记
董玉铭蒋宝栋特约记者许来齐
去年腊月廿八这天,深圳迎春年货博览会落下了帷幕,这是北林区“五谷杂粮”下江南的最后一站,参展的13户农产品企业,实现了圆满“收官”,为期一个多月的“五谷杂粮”下江南活动,北林区参展的13户农产品企业,订单接踵而至,如雪片飞来。新春刚过这些参展农产品企业,早早的打好行囊,利用春耕生产前一个月,奔赴各地销售商碌着“回访”与客户对接。
3月1日,在郑州万帮国际市场的粮油区里,车水马龙,一片繁忙的景象,滨北正大集团的办公室主任王志锋正在与这里的几位客户进行对接,就下一步定单供应签订合同。“刚过完十五我就出发了,先后走了济南、郑州、武汉、洛阳、襄阳等10多个下江南签约的地方。目前从统计的数据看,单定量超出了当时的签约数,每户都在千吨以上。”滨北正大农业集团办公室主任王志锋介绍。
北林区“五谷杂粮”下江南的“大篷车”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将寒地黑土农特产品在南方城市的居民区、各大展会、农贸市场上留下了“足迹”,品鉴者品尝到北林大米更多说的是“香”“可口”“天然”。通过下江南北林的农产品商机来了,挑战也迎之而来。“通过去年‘五谷杂粮’下江南活动,客户提到更多的是,定单专品专供,提质、提量,生态绿色这一块。所以,今年,我们一开春就转变了思路,首先是发动我们周边的农民与我们签订订单,按照市场所需而种,这样我们品牌不但有保障,更重要的是把北林大米走向高端。”绥化市嘉禾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任继财介绍。
企业忙于对接,定单成了今年销售商的“点赞”热词,种什么样的品种?需要什么品质?商户的需求便成了北林人今年农产品种植的“关键”,北林区向“专品”化种植吹响进军的“号角”。
“卖得好坏,看市场,市场需求看供应,品质好了我们价格才能更好,市场保有量、竞争力才能更强,现在我们最关注的北林大米精品种植,精品研制。”这个是河南省万邦国际万农产品物流城所有北林经销商谈论的最多话题。
这一沾地气、有露珠的建议提醒了北林各农业生产企业,向精品发力、向质量要效益不得不成为北林区发展绿色定单农业的“发力点”和“风向标”。
“今年,我们北林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全面提出了,全力实施寒地黑土+双品牌战略,打造绿色食品产加销核心区,深入推进专品化种植总体发展目标,所以全区上下,抱住这一目标不放松,全力推进。”北林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胡占军介绍。
转型发展,专品种植,按照市场所需进行定单种植,企业再次看到了持续发展的曙光。
2月27日,在兴河镇稻米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公议室里,一场特殊会议在这里召开,公司负责人王希文正与种植户商讨今年种植的品种和绿色食品发展面积,你一言我一语中,大家谈论更多的是质量、口味、产量和种植面积,按单供应、按品质供应成了基本话题。
“今年我在这里签订了他们公司的特殊品种,按照高出市场价1角钱回收水稻,大体算了一下,450亩地,增效4到5万元。”双河镇水稻种植农户刘凤凯说。
“今年我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万余亩地全部都是定单种植,品种按照市场需求筛查出了最适合客户需求的口味好、品质好进行种植。”兴河镇稻米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王希文介绍。
定单种植、专品种植引领着北林各大农业发展企业瞄市场进行转型发展,作为北林的广大农户,也走出了过去的盲目种植理念,对专品种植有了新概念。
北林区太平川镇西太平川镇农民周国峰去年种植了15公顷水田,品种有三四个之多,秋后卖粮价钱有高有底,算下来有些品种不赚钱,今年按照市场所需,打算从专品化种植上下手。
“今年我们和米厂签订了合同,就种一个品种,年底算来,种好一个品种,肯定比去年强。”周国峰说。
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北林区21个乡镇,80%的农户已经看到了专品化种植的好处,其中一半以上农民今年开始以专品的特定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等市场需求高、价格更为稳定,效好质优的品种进行种植,从春耕入手“把脉”市场。
有了转型观念,技术支持不能少,为了使农民对专品化种植更有信心,北林区今年重点打造千亩以上农业科技园区20个,通过示范引带、技术扶持、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使广大农民吃下“定心丸”。
“去冬今春,我们农业技术推广大中心举办专场培训,重点宣传讲解,农民如何选好种、种好地,特别是一些特殊种子,我们走村入户,把技术送到种植户的炕头上,目的就是让农民掌握好技术进行专品化种植。”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李连文介绍。
今年,北林区全委四次会议提出,培育壮大特色农业,深入推进专品化种植,全区水稻、玉米、大豆专品化种植面积分别落实到50万亩、10万亩和20万亩,绿色食品面积稳定在180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