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李范五同志与林业

来源:绥化日报 2019-03-13 09:14:21 字体:

陈起潮

  也许是他当年奋战在深山密林的抗战岁月与密林结缘,也许是与新中国成立首任林业部第一副部长有关。总之,李范五同志与林业情有独钟,在他任黑龙江省省长期间,所到之处无不关心植树造林,力促林业生产的发展,表现出他热爱林业的情怀。

  1965年,李范五同志参加海伦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当时的前进公社互助大队蹲点,我常听他在大会和小会上讲:要想富,多栽树的道理,宣传植树造林,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绿化村庄建设美好家园的内容,并提出在社教结束时,植树造林也应有新的起色。当他发现,公社所在地的东南,有块5亩左右的摞荒地很适合植树造林,他随即建议社教工作团和公社负责人利用这块空地植树造林。得到同志们的赞同后,请来省林学院的教授带了一批学生到该大队栽上了6行落叶松,约200株,到社教结束时,所栽树苗都已成活,人们称其为社教林。

  历经二十几年,这块社教林已经成材,1983年因为社员盖新房需要木材,将其全部砍伐,在原地左右盖起了180户的新房,社员盖房所需木材不但都出在这片林木,并且免费供给社员盖房所需。农民群众住进了新房,感受到植树造林带给他们的好处,感谢党和政府及李省长给他们谋的福利,念念不忘植树林,为此他们又在村外营造了800米长、600米宽的防护林,现在也已成荫成材。植树造林在这里已成习惯,每年都植一批,他们已将植树造林一代代地传下来。李范五发展林业的梦想不但成为现实,而且不断延续。

  文革期间,李范五同志被拉下马,几经批斗,1975年被送到原为劳改农场的绥棱农场监督劳动,农场领导看到这位已60多岁且体弱多病的老人,决定把他安排在农场一个实验站。这个实验站面积小,人员少,有山有水,环境也好,劳动强度也不大。农场给他安排了一间半的草房居住。当年,我就是在这里与他第二次近距离接触。实验站分配他到林业组劳动,任务是培育各种树苗,在附近田际道旁栽树,这样安排正合他的心愿。场领导和他说,早午出工可以晚些,中午多休息一会儿,什么时候觉得身体不舒服可以不出工。可是他到农场只休息一天就出工了。他不但每天按时出工,除正常劳动外,他还利用节假日星期天或其他业余时间,上山采集橡树籽,种在实验站和水库边。在他住院养病期间还曾在病房周围栽了21棵鱼鳞松小树苗。他种树坚持保量保质,不论什么树种,栽一棵就要活一棵,管好管活。现在,他栽种的这些小树苗都已高大成荫,成为一片靓丽的风景线。

  当人们站在水库边,或者徜徉在实验站周围,看到这些翠绿成片的林木都想起这片成荫的林木,曾是当年黑龙江省省长亲手所栽,无不敬佩地感念他为农场增光添彩,而且留下了难以估量的财富。李范五同志将绥棱农场当做他落实周恩来总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指示的场地。他以饱满的热爱林业热情和丰富的植树造林经验,在劳动之余观察农场周边环境。用绳子和量弓等简单工具,测绘了实验站的地形,绘制了一个可行的林业发展的长远规划。还曾五次到场部,对全场防护林规划提出了许多有远见的建议。他经常向场领导和群众说:林木是国家重要资源,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我们不能只砍不栽,应该多栽树,多成林,既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又可为国家建设提供所需木材,使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他身体力行,落实周总理有关植树造林的指示,并有成效。

  在总体发展林业上,李范五同志提出要以红松为主,因为红松树干直,木质好,出材率高,用途广,经济效益大。农田防护林的栽植,他主张多采用橡树,优势是可以就地取种,寿命长,树冠大,防风和绿化的效果好。树叶长期不腐烂,是很好的猪牛饲料,可谓一举多得。绥棱农场一代代的负责人参照其规划,一步一步实现林业发展很快。目前,多种林木的种植面积已达3.2万亩,在成番论倍增长。

  这个原以种植麦豆为主的农场,现在已是山清水秀,松桦遍野,场区街巷也是杨柳成荫。每当,麦田罩垄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不见黑土一片翠绿的广阔天地。

  李范五同志所设计的规划及诸多建议,都成为宝贵资料,储藏于农场的档案中,绥棱农场为纪念李范五同志对农场的贡献,在他住过的地方开辟了一片园林,建成李范五公园。这座公园以林为特点四周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松榆,园内曲径回廊和设有供游人小憩的亭台,还有供儿童们游艺的一些设备。简洁大气,既可供农场职工休闲,也吸引了外地游客参观游览,每当傍晚都有不少人到此处散步谈心,成为绥棱农场一处独具风格的场景。

  1977年,李范五同志因患多种疾病,经请示获批离开绥棱农场,迁居绥化,他唯一感到遗憾的是,种植红松未能成功,他带着这个遗憾离开了绥棱农场。

  李范五同志迁居绥化,居住在林业科所属的苗圃,这是我第三次在这里近距离接触这位老省长。我们见面稍事寒暄,略谈他病情,但很快他就兴致勃勃地说起植树造林来。他当时住的苗圃是绥化公园的前身,园内只有少量的古老榆树,他得知将建公园,曾说公园离不开树,建设公园可先易后难,先栽些比较容易活的杨柳,或可供欣赏的灌木及花圃。待经济条件允许时,再逐步增设动物园和鸟棚以及游艺设施。可见他到哪里也不顾身体状况,都关心植树造林,开发林业。他先栽树后建园的设想,为后代提出了建园方向,又一次为发展林业做出了贡献。现在的绥化公园,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可以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公园了,参天的杨柳松榆,郁郁葱葱,动物园、儿童乐园、游乐场和万紫千红、婀娜多姿的花卉等一应俱全。还有小桥流水、或荡舟或凭栏眺望,成为绥化市民游览休闲的一个好场所,每当夏季,游人如织,享受其美好生活。应该说,这些成就也或多或少与李范五同志的建议有关,值得纪念。

  岁月流逝,我们的国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李范五同志热爱林业,关心植树造林的思想也成为后代的财富。他是周总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发展林业战略思想,当之无愧的忠实实践者。

编辑:桑胜东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