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智双扶映“红”村民心
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驻望奎镇厢红六村工作队帮扶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廉红孙曙光
远眺望奎镇厢红六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沿着绿树掩映笔直的村路进入村子,家家户户门前树成行、花满院、净如洗。傍晚时分,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老人们身着盛装扭着大秧歌,劳作一天的青壮年人在运动器械上健身锻炼,孩子们在追逐游戏……笑意写在村民们的脸上。
2017年5月以来,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驻望奎县望奎镇厢红六村工作队以“志智双扶”为工作主基调,抓基层党建,注重思想引导,强化政策宣传,开展移风易俗,做实产业文章,改善民居环境,交出了一份让市委放心、令群众满意的驻村扶贫答卷。
强党建筑牢战斗堡垒
厢红六村地处县城正北方,距县城2公里,8个自然屯,有农户1248户,人口4680人,其中贫困户145户344人,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有党员70名。村级经济基础薄弱,党员干部年龄偏大,日常工作举步维艰,2015年被望奎县委确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工作队驻村后,把驻村帮扶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党建、带队伍、促发展、强治理,帮助规范落实组织制度,做好整章建制工作,坚持“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教育和引导村里党员增强党性意识、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帮助村“两委”搞好换届工作,在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上发挥作用,激发班子活力,选优配强党组织班子。
2017年底,村党总支成功“摘帽”,曾经的软弱涣散党组织,如今已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强志气激发内生动力
“亏得有咱们驻村工作队啊,以前寻思自己这辈子就这么混过去了,万万没想到我现在也能不少赚钱了。”贫困户李海成说。李海成夫妇患有肺结核病,孩子小,经济上无任何收入,债台高筑,夫妻俩思想颓废、消沉。工作队多次去他家走访,向他们宣讲扶贫政策,送去致富书籍和生活用品,帮他协调贷款买了小型农用车搞起了运输经营,让他从思想上摆脱贫困阴影,树立致富信心,走上了脱贫之路。
驻村工作队将思想教育引导融入村务活动、群众活动、生产活动中,深入田间地头、屋檐炕头、墙根院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摆事实、讲道理,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与贫困群众拉家常、谈发展、话未来,用美好生活愿景鼓舞他们,用先进思想文化教育他们,用脱贫致富典型激励他们,同时,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工作队分类施策、精准施策,用真情和耐心帮助群众把精气神找回来,激发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
贫困群众的心热了,信心足了,决心有了,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
强智力注入文化“酵母”
“你上哪个培训班了?学到什么了!”这是现在村民见面打招呼常聊的话题。
驻村工作队实施“扶智”行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把新型农民培训班办到村屯,大力推动文化、教育、科技进农家,不断提升广大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科学文化素质,铆足精气神,立志拔穷根。
他们精心组织,当好农业技术“联络员”,组织协调村民参加“现代农业创业培训”、“种植农业培训”等多个培训班,对全村农户尤其是贫困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有效提高了他们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精心选配,搭建技能培训“连心桥”,联系协调花苗培育专家,将村集体的大棚作为培训基地对全村15名劳动力进行了种植技能培训,由“点”及“面”地实现了村有“技术员”、屯有“明白人”;精心设置,丰富课程设计“调色板”,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先后组织开展普法教育、送科技下乡讲座等活动两次,不仅使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了增强,也使科技意识有了显著的提升。
村民向忠山家里日子过得不宽裕,但不攀贫困户,自力更生,勤俭持家,还赡养了夫妻双方四位老人,已为老母亲和岳母养老送终,现在,已是耄耋之年的老父亲和岳父在他家安享晚年。在“五好家庭”评比中,他家被评为“孝星”,成为村民们学习的榜样。
驻村工作队以正风新风促淳朴民风,开展了“崇尚勤俭节约,践行和谐新风”活动,倡导村民节俭办喜事、丧事。曾经的大操大办变为如今的亲朋小聚,群众不该花的钱节省了,人情味却更浓了,“铺张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积极推动村风文明创建,大力倡导传统美德,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开展了“五好”家庭暨“孝星”评选活动,在全村营造了“爱国守法,热心公益好;学习进取,爱岗敬业好;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好;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好;移风易俗,文明风尚好”的浓厚氛围;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走遍全村1237户,认真接待群众来访、电话咨询700余件,使一批上访人反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
强产业增添发展后劲
走进村民家中,你会发现,原来张贴财神的地方,已被驻村工作队联系卡代替。村民们说:“财神不能给我们带来财运,驻村工作队帮我们拔穷根,驻村工作队才是真正的财神!”
坐在修缮后的房屋里和老母亲唠嗑看电视,贫困户许友的心真敞亮。他说,原来的住房是C级危房,生活困苦,工作队帮他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协调资金修缮了危房,还帮他筹措资金养了11头猪,搞起了养猪小产业,还帮跑销路。2017年,一家人流转土地、养猪等,年人均收入达五六千元,摘了贫困户的帽子。“我还要致富奔小康。”许友信心满满。
工作队依托所驻村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调优产业结构,瞄准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绿色经济作物,发展特色产业,带领村民利用大棚培育观赏花卉,让贫困村民有了来钱道,40万株观赏花卉成了贫困群众的摇钱树。将部门优势和自身人脉转化为驻村扶贫工作资源,协调相关部门优先为厢红六村建设光伏发电设施,该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带动厢红六村贫困户67户。在厢红六村确定了10名护林员,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扶贫过程,增强脱贫信心,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市执法局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先后多次到厢红六村调研指导帮扶工作,结合村情实际,制定帮扶工作规划,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和干部优势,明晰帮扶工作思路,在改善村容村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帮助协调绿化苗木3000余株,用于开展村屯绿化,今年4月,共出动60余辆清扫清运车,先后为厢红六村清运垃圾2000多车,有效净化了村屯环境;筹集资金5万元把村委会的办公场所进行了全面修缮、铺装;在村民广场为村里安装了价值30余万元的54件体育健身器材;安装路灯27盏,安设垃圾箱10个,协调1000多平方米的荷兰砖对村里陈旧的人行道进行维修、养护。
如今的厢红六村,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一派美丽乡村的景致。
刚驻村时,村里想把一个三层饭店改装的独立房屋给工作队使用,被工作队成员集体婉拒了。队长薛林海说:“我们是来扶贫的,不是来度假的。”队员们租住了一家农户,3个人睡一铺通炕,经常跟农户坐炕头唠唠家常,俨然一家人。“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根也扎在了这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家一户都和我们相关相连,他们的贫富、休戚都牵系着我们,我们已经是厢红六村的一员,不帮这里的群众脱贫,我们无颜面对村里的父老乡亲。”
正是因为薛林海和他的队员们有这样的心志才让他们与厢红六村的村民融为了一体,辛勤的工作换来了村民们满意的笑容。
做精“拔穷根”“绣花”两手活
精准脱贫攻坚,到了决战期,“骨头”越难啃,越要有精准的意识,必须全力做好贫困户“拔穷根”的思想动员工作,下“绣花”功夫,才能决胜。
驻村扶贫工作队,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担负着帮助贫困户真脱贫,还要肩负贫困村及贫困户稳定致富不返贫的持久责任。这个长期的责任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是有明确要求的,决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消极懈怠、马虎大意,牢固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因此,工作队员要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向“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聚焦发力,把精准帮扶做到位,确保不落一户一人。
精准“拔穷根”,一要做精细致入微的思想动员工作,从灵魂深处拔掉“穷根”,使贫困户树立起脱贫的信心,激发他们敢于向贫困宣战的勇气,动起来,干起来。二要找准致贫根源,精准施策,使他们释放出走出困境的活力。三要坚持问题导向,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标尺,做好精准治贫的各项帮扶工作,特别要把兜底政策落实到户到人,使党和政府的惠民阳光普照进每一个贫困家庭,生成温暖的脱贫动力。
精准帮扶应下苦功夫、实功夫甚至笨功夫去“绣花”,这是真脱贫、脱真贫的功课,既要做精准,更要有技巧,抓住关键。不仅需功夫,还需耐力,更需工匠精神,一户一户地点对点帮助,一人一人地手牵手扶持,关键是帮扶到根儿上。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根本,要紧紧围绕推动“都城地”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来确定有针对性的致富产业、脱贫项目,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联带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参与其中,每年有增收点,每户有稳定增收渠道,真正脱贫不返贫。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内业要全面精准,外业要体现扎实的帮扶成果。群众对精准扶贫的“三率一度”的认可,不是劝来的,不是求高的,是帮出来的、扶高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要静下心、沉下身,一户一户地帮扶,才能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实现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