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纯博 特约记者 梁宪龙 本报记者 赵洪秋
一身迷彩服,一双绿胶鞋,一副黑红的脸堂,一双长满老茧的双手。
4月10日,走进靠山村村委会大院,远远就望见这样一个人正在挥锹培土。那就是陈华,他正一脚泥、一身土地和村民一同栽李子树。“这李子树是我昨天去省园艺研究所买的……”陈华说。
“陈书记可真是党的好干部,百姓的贴心人……”“老陈什么事都亲力亲为,示范带头……”“村民有事就找‘老陈’都已成了靠山村民的顺口溜啦……”提起陈华的“实绩”,村干部和村民们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陈华,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会主席、驻绥棱县靠山乡靠山村“第一书记”。 今年59岁的陈华,40多年工龄,有11年工作在农村,他先后在饶河、宁安、东宁等7个县(市)驻村蹲点,帮建帮扶。2015年9月,本来可以回原单位的他又扛起铺盖卷来到靠山村,任职驻靠山村的“第一书记”,又一次开始了他的“蹲点扶贫”之旅。
“要活出一股劲儿”
靠山村是陈华“驻扎”过的第8个村。
来到靠山,最让陈华头疼的不是小村的满目脏乱,而是:“无论是党员还是普通群众,眼神里看不到那种劲儿。”
“首先要活出一股劲儿!”陈华把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放在抓党员形象上、抓思想建设上。他把党员召集起来,组建党员义务模范先锋队,自己带头走进百姓中间,清扫垃圾、清运冰雪、巷道维修、栽花种草。挽起裤管的陈华,是人群中干得最欢的。于是,先锋队开始壮大,慢慢从几人发展到十几人,最后有27名党员参加,最大年纪78岁。
在陈华的积极运筹下,靠山村购置挖掘机、大马力拖拉机、铲车、旋耕机等机械6台(套),成立近30人施工队。
靠山村有了自己的施工队,贫困户腰杆都硬起来,“咱们种地只交个油钱就行啦!”
靠山村也热闹起来,这边村屯巷道翻建、那边“幸福大院”施工,曾经宁静的村委会大院“奏起”扩建进行曲。 陈华说,村里的基础建设全部由施工队承担,每年可节省项目资金80万元,还能为村积累增收5万元,施工队队员工资总额60多万元。
“有困难找老陈”
刚到村里工作时,大家都用一种审视的眼光看陈华,第一个议事会上村民就尖锐地提出,“农田路和桥都破损了,你能帮修上吗?”
陈华没有当场拍胸脯,而是走到田间,实地考察。
村民李彦斌家距地几百米的路程,可是开四轮车去也得10分钟,因为桥坏了,走不了,就得绕道。
“修!”陈华跑到省农业开发办,帮助协调8万元资金,乡里投入15万元,先后修了13座桥涵。
修桥期间,陈华每天泡在工地现场指挥,一身泥水,对质量“吹毛求疵”,老百姓都以为他是包工头,也对他指手划脚,他也不解释,一笑而过。
桥修好了,陈华的形象在村民心中高大起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困难找老陈”成了大伙的习惯。
贫困户田德红的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带着儿子改嫁,后来第二任丈夫也因病去世了,她带着两个异姓的儿女,求借无门,找到陈华。
陈华先把的田德红的儿子送到靠山村机械大户孙员龙那里学农机,帮田德红的女儿在黑龙江省林业卫生学校找到求学门路。之后又协调扶贫贷款3万元,帮助田德红和现任丈夫开起了磨米点和农机修理部。如今,田德红的儿子已经可以独立工作,每月3000多元工资,女儿性格也变得开朗,在学校获得了“优秀班干部”和“优秀团干部”等多项荣誉。
“如果没有陈书记,我家的日子真不知要如何过下去,现在不但住上了‘幸福大院’,两个孩子的前途也充满了希望,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田德红说话间,眼里闪着泪花。
为了解决靠山村贫困户住房问题,陈华与乡村商量后,筹集资金200多万元在靠山村建起了“幸福大院”,解决了33户贫困户住房难题。
贫困户孙永江夫妻都是残疾人,住着破旧的土坯房,一天大雨后,烟囱突然倒塌。孙永江起早找到陈华,寻求解决办法。陈华规劝他去“幸福大院”,可他执意不去。陈华只好启用扶贫专用资金1万元,组织先锋队和施工队,寻求村里在外的创业人员捐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孙永江的新房建成了。
拎包入住新房的孙永江老两口逢人就说“共产党好!”
十多年来,陈华常年“泡”在农民中间,全然忘记了自己是一名正处级干部,而成为一个地道的“老农”。 入驻靠山村以来,陈华协调省市县各部门修桥、建路,解决部分稻农用水、用电难题。一件件关乎百姓生产生活的大事,架起了他与百姓之间的连心桥。
“脱贫致富不能纸上谈兵”
乐着农民的乐,苦着农民的苦,年过半百的陈华,乡村蹲守,目的很简单,只想为农民做点事。
“我要让靠山村鲜花满地,笑声满院。”这是陈华的追求。
清明节时,陈华没有回家,而是带着村干部来到呼兰三园花卉种植基地挑选花卉品种。他一边挑选花种,一边寻找销售渠道,哈市7个区的一些机关单位承包了他种植的花卉。“今年种植80万株,纯利润就能达20多万元。”
“老陈带领咱们种花可掏上了!”靠山村村党支部书邹喜清说,2016年年景不好,加之收储制度改革,种地的都叫苦不迭,他们村种花的30多户,一夏天人均可增收4000至5000元。
陈华说,致富不是摆花架子,更不是纸上谈兵。2015年年末,别人在猫冬的时候,陈华带着邹喜清去大连石港镇学习花卉种植,筹建15栋花卉蔬菜大棚基地。2016年4月末,拉着50万株花苗的大车开进村。花苗移栽完,陈华就带着销售团队走出村,哈尔滨花卉市场、呼兰花卉基地,跑了一处又一处,把村里的花卉跑成了俏销货。6月下旬,鲜花吐蕊,一车车鲜花从小村运出,仅群力新区花卉市场就用了8万株,这些花卉为小村带来了10多万元的收入。
陈华帮富,有“附加条件”!村民胡志国曾是奶山羊养殖大户,这些年受市场的冲击,就剩下羊舍和基地,还有一大堆外债。在胡志国一筹莫展的时候,陈华来了,还给他带来了从伊春引进的森林猪养殖项目,附加条件是要带上15个贫困户一起发展。胡志国猪舍里的猪卖上了高价,不但他自己走出困境,15户贫困户也跟着脱贫。
来到靠山村,陈华把农民当亲人,把农民的事当自己的事,一年中除了跑项目,整天和乡亲们待在一起。扶贫这些年,每年有300天是在村里过的。 “清明节,我回了一趟家,拿了些换洗衣服,上楼下楼也就20分钟。家人理解我都是为村里忙,过后,女儿开着车和老伴专程来看我!”有了家人的支持,陈华蹲点扶贫劲头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