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绥化应急救援队
文·摄/李志新 记者 张秋滢 徐文革
在高速路上,或许你会看到,有的车辆没油没电熄火,会有人赶来为车子加油充电;在城市的大街、网吧……或在乡道间,或许你会看到有人在寻找出走的孩子、走失的老人和妇女;在朋友圈,你偶尔也会看到寻人、寻物品、寻宠物的协查通告。这些加油的人、这些找人找物的人,他们佩戴一个共同的标志:应急救援!








七名青年拉起一支“为善”的队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身边出现了这样一支公益救援队伍:绥化应急救援队。提起这支队伍,还要从杨平川、李志新、马青、赵刚、徐丹、潘宇婷、段舒斌这七名热衷于公益事业的青年人说起。
三年前,这7名青年人都还不认识,但在各自的心里都想着:趁年轻做点有意义的事。他们先后加入了同一个公益组织,在这个组织里,他们救助患儿、帮扶贫困、无偿献血……,三年多来,他们不求名、不为利,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和热血,同时,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17年年初,在一起重大的交通事故志愿服务中,这几个青年人受到了很大触动。事故发生后,杨平川等7人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来到现场,却只能远远地看着。因为被禁止到事故核心区,不能发挥自身的力量,他们心里有些沮丧。
他们都是老志愿者了,做公益事业多年,知道世界各地、全国各地都活跃着叫应急救援的公益队伍,应急救援队的救助范围远远超出了志愿者的行动范围,能起到更大更广泛的作用;我省也有几支这样的队伍,但绥化却没有,杨平川就生出了建立一支绥化自己的应急救援队的想法。
杨平川和另外6个小伙伴说起自己的想法,令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倡议得到了小伙伴的全力支持。当天晚上,几个人就在一起商量着此事,并着手筹备,开始招募队员。3月14日,他们在北林区政法委综合治理办公室进行了注册,定名为“应急救援平安志愿者服务队”,大家都称呼他们为:绥化应急救援队。
就这样,我市首支民间公益应急救援队组织成立了。杨平川担任代理队长,形成了网宣部、行动部、财务部、医疗救援部、法援部及人事部的组织架构。他们以“人道、公益、和平、迅速、中立”为原则,以“尊重生命,竭尽全力为任何人争取生存的权力”为宗旨,以“忠诚、勇敢、服从、尊重”为纪律,对绥化市区及周边进行人道主义公益救援,主要涉及重大事件救援、寻人、道路救援及后勤援助等,并参与一切可参与的志愿者活动,比如,普法宣传、公益宣传、助老扶贫、活动保障、治安巡防、减灾救灾等,还会不定期开展义务献血等活动。
救援是庆祝“生日”最好的仪式
今年3月14日,是绥化市应急救授队成立一周年的日子,队员们相聚一起庆祝。一位队员开玩笑说:“今天队员全都在,这要是有救援任务,出队可是真方便呀!”队员们哈哈大笑起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事真是不禁念叨,这位队员话音刚落,杨平川的电话在衣兜里震动,他迅速接起电话:“绥化市应急救援队!”“我家老人走丢了,怎么办?快帮帮我们吧!”电话里说。
晚上6点多,一位89岁的老人走失了,当时天还很冷,黑灯瞎火,家人十分担心老人的安危。接到电话后,庆祝活动马上中止,队员们以老人所在的小区为中心向外围扩散寻找。两个多小时后,好消息传来,老人找到了!老人出门时穿得很单薄,一名队员脱下棉衣给老人穿上。返回后由于小区内无法通车,队员就轮流背着老人,一直把老人背上楼送到家。救援队医务组的在职医生给老人量了血压,并简单地做一些必要的检查,老人身体无恙,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当得知救援队正在庆祝“生日”,老人和亲人感动得流下了感激的泪水。队员们则笑着说:“这是庆祝‘生日’最好的仪式啊!”安顿好老人,已经是夜里11点多,队员们陆续回家了,因为第二天还有工作在等着他们,也还有求助需要他们。用时最短和时间最长的救援
3月2日,东富乡一位82岁的老人走失,队长在群里发出协查通告,一位队员看到通告,恰巧在路边看到一位老人与走失的老人的体貌特征高度吻合,马上通过视频和家属联系,经过确认正是这名老人,前后不到一个小时,没有动用车辆。
2月21日,一男子求助:前妻可能在绥化,回不去家了。因为是前夫妻关系,所以这条信息需要更加精确的核实。李志新和走失女子的父亲取得了联系,确认了此事。队员来到女子可能出现的秦家镇,开展地毯式搜索,不断扩大范围,经过半个多月的寻找,终于找到这名女子,并与女子居住地河北省当地救援队联系、协作,最终把这名女子送回家。
一切费用都是队员自掏腰包
建队之初,他们就定下了一条严格的纪律,那就是:不冠名、不做广告、不拿受助者一分钱。因此经费问题成了救援队最头疼的事。无论有什么行动,车辆、加油、吃饭、住宿等一切费用都是队员自掏腰包,有车的出车,谁出车谁加油,谁吃饭谁买单。
作为一支统一行动的队伍,要有统一的整体团队形象,这就要求救援队得有统一的队服。队伍刚刚成立不久,队员要进行统一训练,有商家赞助了些迷彩服,因为不冠名、不做广告的原则,迷彩服上原有的宣传语,就不可以出现。于是,队员们一人拿几件,用刀子、剪子把宣传语拆掉。宣传语是电脑绣的,非常难拆,队员们的手都磨起泡了,马青的手还被刀子割了。后来在统一购置队服时,也明确了自愿购买的原则,谁买谁掏钱;队里现有的几部对讲设备也是队员们凑钱买的。
宝妈马青是队里的大管家
马青是一个9岁孩子的妈妈,除了照顾孩子,就在救援队忙碌。她负责队里的人事信息记录,活动人员车辆费用统计、队内档案建立等,工作内容非常杂乱、琐碎。几乎每天她都得夜里12点左右才能休息,由于牵扯精力,她对孩子的监督就相应减少了,孩子的学习受到了一定影响。
她的身份也对孩子产生了影响,孩子特别爱看动画片汪汪队长,“有任务,任务解除”成了孩子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她也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李志新:即使不被理解也要当好宣传员李志新做应急救援,身边很多朋友不理解,问他:你做这个挣钱吗?工资多少啊?不给钱做这事有啥用……他说:听着这些话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但他心向公益,面对不理解,甚至是嘲讽,他都一笑置之。
妻子刚开始也不理解,会唠叨几句:“你就把这当职业吧,家你也别要了!”面对媳妇的唠叨,他总是默默地听着,要不就给媳妇陪个笑脸,要不就去看电视。他说:“这样省得家里有矛盾,本来做公益是件好事,要是整得家里矛盾激化就不好了。”
他负责队里的网络监管宣传工作后,筛除了虚假信息,避免了无效行动对队伍的消耗,救援的速度和成功率大大提高了。
最年轻的公益“老人”爱奉献不差钱
赵刚今年21岁,参加公益组织快四个年头了,可以说是队里最年轻的公益“老人”。其他志愿者和队员们对他都是非常肯定的,别看他年纪小,但心里装着大爱,无私奉献。
他现在是嘀嘀司机,只要群里有救援通告,他就不出车了,自已加油出车参与救援行动。这样,他不但挣不着钱,自己还搭着油钱饭钱,因为不出车,公司还要罚款。尽管如此,每有行动,他都毫不迟疑。
队长杨平川心里装的都是队里的事做公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会遇到不理解,也会遇到白眼和嘲讽,杨平川对这些只字未提,他想的、说的都是队里的事。
他说:这支队伍有很多困难,或大或小,目前,最主要的还是缺少行动经费。现在队里有几部对讲面和一台记录仪,是队员自己买的,而且还需要购置更多数量的对讲机和记录仪。还需要买绳索,队员还需要各种专业培训,这些费用还得再张罗张罗。再就是队伍里需要专业人员,如果有退伍军人或受过体能技能训练的人加入就最好不过了。
他说:队员们现在已经定期接受红十字会初级救护的培训了,将来,还要协调场地和教员,相关部门和机构,对队员进行消防、绳索、法制培训。
绥化应急救援队成立一周年了,现有在编队员40余人,志愿者370多人,其中“十佳志愿者”5人,优秀志愿者7人。行善是一种无意识的播种,他们中间有很多都曾经是接受帮助的人。古语有云“太上乐善”“君子以见善则迁”,人最高的境界是乐于为善,这七位年轻人就是“乐善”之人,而受到他们的善言善行感召而加入的人们都在效仿他们,组成了一支“为善”的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这支队伍仅今年前四个月,就已经成功救助40余次,他们用大爱温暖广大市民的心,他们的事迹也受到省内各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面对褒讲和赞扬,队员们表示:我们就是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点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