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要闻

一位企业家的大爱情怀

来源:绥化日报 2018-04-24 字体:

——记全国劳模袁可夫

特约记者于洋本报记者赵洪秋

  1991年,确定每月25日为老年人活动日;

  1992年,开始为考入高校的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

  1994年,在公司形成了36个基层单位、18个主业分公司、18个副业单位的主业副业各半的格局,年完成建安工作量首次超亿元;

  1997年,开始资助肇东一中贫困学生;

  2001年,以每平方米500元的优惠政策卖给职工150套住房;

  2002年,出资180万元修建明水乡砂石路,出资20万元建设覆盖全村的机电井;

  …… 翻开企业大事记一书,一桩桩企业发展的成果,一件件关心职工、关注弱势群体的爱心义举,无不触及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一位企业家用责任和担当带领企业走出困境、走向辉煌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位慈善家27年来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在肇东大地上谱写爱的赞歌。他是肇东的名片,更是肇东的一面旗帜,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肇东市东兴建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袁可夫。

  勇于担当铸辉煌

  1979年,改革刚刚开放,20多岁的袁可夫便带领一批人组建起肇东市糖厂建筑工程公司,到处承揽工程,拓展“家业”,经过12年发展,公司进入全省建设系统的先进企业行列,成为全省优秀集体建筑企业家。

  1991年肇东市建筑第一公司濒临倒闭,市委市政府把这个重担交给了他。凭着对工作的一股冲劲,袁可夫承担起这一重任,并接收安置公司原有的职工。1993年,肇东糖厂破产了。面对全市最大的难题,他又毫不犹豫地把1560多名工人的安置接了过来。为了安置大家就业,他把人员分门别类安排,能干建筑的干建筑,不能干建筑的就开办第三产业,最终实现了人人有岗位、个个有活干,为全体职工创造了再就业的机会。

  2002年企业转制不久,肇东建筑业进入了低潮。袁可夫当机立断,运用载体战略在吉林四平、内蒙通辽、辽宁兴城等地拓展业务领域,提高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09年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股东大会和职代会通过,实现所有基层单位完全私营化的历史性变迁,形成基层私营、中层股份、上层民营的经营格局。2014年,他在“三省一区一市”六个固定阵地上,精心打造出8支强悍的企业家团队。如今,已经形成了8个工程局,37个基层单位,103个一二三级法人的运营格局,融施工、开发、设计、物业、安装、路桥、商品混凝土、节能材料生产、医疗餐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建筑企业集团。东兴建筑集团在良性发展轨道上阔步前行,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着自己的贡献。

  “创业者要有一种责任与担当。”每当袁可夫与人们分享他的经年往事时,他常说这句话。

  情系职工暖人心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为此,袁可夫在公司对职工开展了助老、助学、助医、助残、助弱活动,让东兴人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1991年起,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东兴”得到了发扬光大。袁可夫把每月25日确定为老年人活动日;每位离退休老人的生日,由公司派专人把蛋糕送上门为老人祝寿;三大传统节日为离退休职工发放福利,退休职工都把单位当成了自己的家,企业在这方面使用资金500多万元。

  “教育下一代不能单用语言,更要以行为作为引导。”这是袁可夫常说的话。对于考入大中专院校的职工子女,除进行思想境界引导外,在校期间集团提供每年资助5000元,特殊困难的资助8000元或1万元。这些年来,累计资助了351名学生,资金达700多万元。“东兴”没有让一个职工子女辍学,帮助一大批家庭困难的高中生完成学业,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袁可夫最大的希望,就是同学们在获得帮助的同时也把这份爱心传承下去。

  只要是“东兴”人,每个职工的衣食住医,袁可夫都牵挂于心。当职工遇到水火病灾突发情况时,袁可夫都积极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职工冯波爱人双眼患白内障,他请眼科专家为其恢复光明;职工高运江、毛林全、徐兵、路长久家不幸失火,袁可夫在为他们解决住房之后,又组织捐款帮他们购买生活用品,解决了高国柱、姜庆春等残疾职工的就业问题;兴建职工家属楼,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为华凤芹、王洪军、李贵海等贫困职解决住房难题;同时,还为合乎报销条件的救医职工给予百分百报销……一份份爱温暖着每一个职工与贫困居民的心。

  “我虽然身患重病,但我活得有尊严,这都是因为有袁主席这样的带头人!”李贵海每每提起袁可夫对他们的关爱,都显得非常激动。

  情注公益撒大爱

  俗话说:做一点好事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做好事。

  2007年,安民乡榆林村的郑晓慧由于家庭贫困面临辍学。袁可夫了解情况后,开始对她进行资助,这一资助就是11年。目前,郑晓慧已经成为在读博士生。

  从1993年开始,黑龙江省级重点中学肇东一中就成了袁可夫广施仁爱的助学点。求借无门的、父母早逝单亲的、因病致贫的,只要品学兼优,他都会雪中送炭,慷慨解囊。

  2012年11月,在政协组织的捐资助学活动中,袁可夫出资5万元与李文超、刘力平、陈萍、孔子强、樊闯五名一中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帮助这些家庭困难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每名学生高中3000元补助,大学时5000元,直到大学毕业和继续读研。截至目前,仅肇东一中受资助的学生有75名,资金达100多万元。肇东人都为袁可夫的善举竖大拇指,称他为“大善人”。

  2012年,东兴建筑集团成立了东兴慈善救助委员会,设置了五助服务部、公益事业部、急难救助部、医疗服务部、财务审计部和东兴慈善米行,使慈善公益事业经常化、制度化、规模化。截至目前,企业累计捐款捐物达3500多万元。

  “是东兴慈善米行给了我活下去的信心……”西太平社区居民赵振军是东兴慈善米行的受益者之一。37岁的赵振军患有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一度失去生活信心。米行成立后,没有粮食吃,他就到米行去领取,生活有了保障,病情也得到控制,脸上也经常露出幸福的笑容。米行成立后,先后为社区、乡镇、企业等252个贫困家庭免费发放粮油等生活物资。

  几天前,明久乡中学校长孟庆宇找到袁可夫,希望他能帮助学校更换电脑教学设备,袁可夫当即就答应给予30万元的资助。

  为“东兴”谋复兴,为员工和弱势群体谋幸福。企业壮大的同时,袁可夫的慈善脚步从没停下,只要他听说的、看到的、需要帮助的人和事,他从不推脱。当他了解到偏远农村孩子上学难时,集团筹措资金建设了金山小学等四所希望小学,改善了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出资180万元修筑明久乡30里砂石路和屯中路,配资100万元修筑明久乡30里水泥路,出资33万元建设村内排水,出资60多万元,为村里建设村级活动场所460平方米……

  几十年坚守、几十年的付出,袁可夫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建设部劳动模范、省劳动模范、省道德模范和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企业也荣获了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等100多个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企业要不断做大做强,慈善也要不断扩大范围,要让慈善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东兴’人的贡献。”60多岁的袁可夫心中依然涌动着创业的激情和慈善的涟漪。


编辑:桑胜东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