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要闻

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来源:绥化日报 2018-03-30 字体:

——市审计局驻青冈县兴华镇兴华村扶贫工作队工作侧记

殷晓光 本报记者 蔡平

  兴华村位于青冈县东北角,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兴华村变了。从基础设施,到村容村貌,再到民风习俗,都悄然地发生了变化。

  谈到变化,就不得不提到这样一个小群体,他们真帮实扶,建立扶贫规划,为村里出点子、争项目,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立志要把兴华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们就是绥化市审计局派驻青冈县兴华镇兴华村的扶贫工作队。 工作队共有3人。队长蒲成全,是局里的副处级后备干部,市直机关驻青冈县扶贫工作的总队长,大伙都亲切地称呼他“老蒲”,两名成员是新参加工作的郑海洋、朱兆楠。

  扶贫政策走进各家各户

  驻村伊始,工作队就把宣传各级党委政府的扶贫政策作为走进群众、赢得群众对驻村工作支持的重要抓手,深入农户家中有针对性地宣传扶贫政策。

  工作队拿出工作经费,印制了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兴华村脱贫攻坚百宝囊”宣传画,告诉贫困群众“有病了,咋看?”、“孩子上学,咋整?”、“房子不行,咋盖?”、“想不愁吃不愁穿,钱咋挣?”、“岁数大了不能干活,咋生活?” 得知“龙江爱心助残工程”对于贫困残疾人有免费申请安装义肢的助残项目,工作队及时向民政部门申请并办理了相关手续,队员朱兆楠、郑海洋带领贫困残疾人李长爽、宗录跑到省城免费安装了义肢,往返费用全部由工作队承担。

  精准识别得到群众认可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首要的是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工作队‘三招’保证贫困人口数据的精准化。”老蒲说,

  第一招,配合村党组织集中走访核实贫困户情况。第二招,选准特定人群重点走访。第三招,发挥审计特长助力精准识别。

  老蒲特别介绍了第三招,他说,工作队利用审计自身优势,将工商、财政供养、社保、交警、民政、殡葬等数据利用审计数据库系统,与兴华村拟认定贫困户通过身份证号进行关联比对,将不符合标准的“八种情况”农户全部清除。

  青冈县筛查比对结果公布后,兴华村没有属于“八种情况”的贫困户,做到了将审计专业知识与精准识别的有机结合,从源头上保证了精准识别率。

  千方百计让贫困户富起来

  兴华村共有耕地2.2万亩,种植结构单一,主要是种植玉米。提供致富路径,让贫困群众富起来,一直是工作队的头等大事,更是市审计局的头等大事。 经过多次努力和协调,工作队帮助引进了水稻旱作栽培种植技术。2017年试种旱稻近500亩,验证了水稻旱作技术的可行性。2017年10月,老蒲向村“两委”成员和农户提供了青冈县迎春镇永发村农民种植南瓜子致富的信息,并带领村干部实地考察。回来的路上,农户们纷纷感谢工作队这次积极联络考察事宜,老蒲趁热打铁道:“好的项目不等人,如若项目可行,村干部和工作队可以带头试种一年,为大家打个样儿,兴华村的产业项目也是时候转换一下发展方向了。”截至目前,村里已集约土地200亩,计划在今年开始种植南瓜子。

  用爱心温暖群众

  驻村以来,提及工作队为兴华村群众办的实事,村干部如数家珍。

  2017年9月21日,工作队组织市人民医院专家团队,携带先进的医疗设备为村民进行义诊。专家们当天为90多位村民进行了体检、诊治,并向他们讲解生活保健知识。向20多位村民发放了3000余元药品,为28户贫困户建立健康档案。贫困户郑树臣感激地说:“这是老蒲他们为我们办的好事,知道我们愁啥啊。”

  贫困户曹长林家三口人,老母亲80多岁,双目失明,家中住房属严重危房,工作队为他申报了危房补贴2.8万元,动员社会力量捐赠了水泥、钢筋、砂石等建筑材料,为曹长林翻建了新房,曹长林没花一分钱,住上了50多平方米的新房。

  工作队还协调省财政厅“一事一议”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村级公路和村文化广场建设,修建2公里通村公路,扩建文化广场1400平方米,协调24件广场健身器材,为群众提供了完善的文化、健身活动场所。 驻村工作终会有结束的那一天,可工作队员们却说,帮扶的使命不会结束,他们要做“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编辑:桑胜东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