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温暖贫困群众的心窝

来源:绥化日报 2018-01-15 字体:

  ——记明源街道办事处城北村“第一书记”于一阳

  特约记者 孙志国

  寒冬时节,记者走到明水县明源街道办事处城北村的贫困户家中进行采访,在一阵阵发自内心的笑声中,他们说得最多的是“第一书记”于一阳。

  2017年8月,于一阳接任“第一书记”一职。

  当时,由于刚刚参加工作不久,于一阳对很多工作都不是很熟悉。

  天生好强的她,没有打退堂鼓。于一阳白天逐家逐户地走访,和贫困群众聊家庭、聊生活、聊致富的门道,到了晚上,她就搬来一摞摞的资料开始了“恶补”。渐渐地,贫困群众对这个女干部的看法也转变了,一点点地接受了她,也愿意和她说实话、说心里话。一段时间的“恶补”也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从一个门外汉,于一阳变成了脱贫攻坚战线上的一个战士。

  围绕全县开展的“菜单式帮扶”扶贫举措,于一阳通过采取订单种养、“园田地”带动、互助抱团、众筹支持等措施,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带动城北村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产业,引导鼓励贫困群众或入股、或打工、或从事订单生产等,积极开辟增收致富渠道,切实把富民项目对接到乡到村、到户到人,提升贫困群众自身造血能力,努力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

  乔福屯王艳玲一家三口人,两个女儿正在上学,丈夫去世,家庭生活异常困难。在入户走访时,于一阳看到王艳玲家的窘迫生活状况,下定决心要帮助她们一家走出困境。她积极围绕全县正在开展的“园田地”订制活动,鼓励王艳玲参与,并帮助她进行干菜晾制,仅这一项,王艳玲就收入2500元。

  为了让王艳玲能够有一个稳定的收入,于一阳多方发动关系,介绍王艳玲到海涛板厂打工,虽然苦点累点,但是每个月都能挣到2000元左右。从一名家庭妇女,到一个产业工人,王艳玲被生活困苦覆盖的脸上也露出了难以自抑的笑容。于一阳又为王艳玲争取到光伏收益分配1000元钱,这一年,王艳玲一家总收入达到了2.9万元,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兰霞双肾坏死,腰椎结核,每周要到医院透析,常年卧病在床,没有劳动能力,兰霞的丈夫于2016年因肝癌去世。她家的生活用兰霞自己的话来说,好像天塌了下来。

  于一阳在走访中了解到兰霞家的特殊情况后,鼓励她要坚定信心,有党和政府,有帮扶干部,没事,天塌不下来。为了让她重拾生活信心,于一阳在网上发布求助信息后,人寿保险的工作人员主动赠送兰霞一个轮椅。当兰霞坐在崭新的轮椅上时,感动得热泪盈眶。

  为了彻底扭转兰霞家的生活困境,于一阳帮助她家对接了园田地订制、三里三育苗、干菜晾晒、带资入企、光伏等帮扶项目,今年她家的收入已达到5.9万元,美好的生活又向兰霞一家张开了温暖的怀抱。

  功夫不负有心人,于一阳的辛苦付出也得到了回报。2017年城北村脱贫11户22人,新建C、D危房户6户,新建文化活动广场1处,安装村村通广播4处,维护通村公路7.5公里,安装路灯20盏,新设扶贫宣传栏2处,村容村貌和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当皑皑白雪覆盖城北村肥沃的土地上,千家万户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时,于一阳和她的战友们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编辑:艾文英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