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市物价监督管理局 郑玉新
今年是实行大豆目标价格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对下步农产品价格改革的探索。在本次改革中,物价部门承担着本地区内大豆销售价格的监测任务,作为监测人员,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行,了解掌握目标价格改革政策对绥化大豆生产和销售的影响,在今秋大豆收获上市之时,绥化市物价监督管理局价格监测中心在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先后于9月下旬和10月末,深入绥化的 “中国优质大豆之乡”――海伦市,与种植大户、乡村干部交流探讨,与粮食、农业、统计、财政等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梳理如下。
一、海伦市自然情况
海伦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绥化市北部,地处松嫩平原东北端,小兴安岭西麓,幅员面积4667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243个行政村,总人口84.9万,其中农业人口64.6万。属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第四积温带上限,全年降 500-600毫米,多集中在6、7、8三个月,雨热同期。境内有两个国营农场、6个林场、5条河流,属亚贫水系。耕地面积465.1万亩,黑土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1%,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多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高油大豆基地建设示范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优质大豆之乡。海伦是传统大豆主产市县,在种植技术、种植经验上占有绝对优势,大豆产量和大豆品质远超周边地区。全市从事大豆的协会、合作社680个,家庭农场112个,大豆种植面积百亩以上的大户500多户,200亩以上的大户210户。2014年,落实国家级大豆高产创建示范片4个,建设千亩以上大豆科技示范园区8个,50亩以上高产创建示范户618个。境内的海北镇曾是中国最大的大豆交易市场,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素有“中国大豆看龙江,龙江大豆看海伦”的说。
二、近三年海伦市大豆生收益情况
近几年,随着进口大豆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大豆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受生产经营模式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影响,产量不高且极不稳定,在种植成本逐年上升的情况下,种植效益却连年下降,虽然大豆的种植有生产经营技术简单,易于操作等诸多优势,但和玉米的种植效益相比,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越来越不高。以正常年份2012年为例,大豆亩产290斤,单价按每斤2元计算,成本267.3元,效益312.7;玉米亩产1266斤,单价每斤0.75元,成本413.9元,效益531.1元。二者效益差为218.4元。海伦近三年大豆生产收益情况如下表:
海伦大豆生产收益情况
|
播种面积(万亩)
|
平均亩产(斤)
|
总产量(万吨)
|
亩成本(元)
|
亩收益(元)
|
2011年
|
160.2
|
300
|
24
|
257.5
|
399.5
|
2012年
|
132
|
290
|
19.1
|
267.3
|
312.7
|
2013年
|
58.5
|
230
|
6.7
|
294.3
|
211.7
|
三、今年海伦大豆生产情况和当前销售价格
今年是实行大豆目标价格改革的第一年,自2月份起,财政部、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多次到海伦对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进行调研,海伦对目标价格改革政策掌握的比较早,通过乡村干部深入基层向农民宣讲,全体农民对补贴政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部分干部群众都认为这是保护民族大豆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惠民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今年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统计部门数据显示今年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81万亩,极大地扭转了大豆种植面积逐年缩减的趋势。今年在大豆生长后期,天气晴好,积温高,降水适量,豆粒长的“成”、“沉”、“压称”,品质好,使每亩产量平均高达330斤左右,创历史新高,取得特大丰收。
在今年大豆目标价格改革中,物价部门负责监测大豆销售价格。按照上级部署,在绥化的海伦市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分别是大型收购企业-强盛粮食经销有限公司,国有粮库-共和粮库有限公司,加工企业-黑龙江省冬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10月份开始,由专人负责,每周两次通过专业软件向国家发改委直报当天大豆销售价格。据物价部门监测的数据显示,今年大豆价格呈现“高开低走”之势。大豆刚刚收获上市时,农民在地头直接卖给贸易商(粮贩)的开称价是每斤2.25元左右,而且不用过筛子,不去杂,不分等。当前(2014年10月末)是每斤2.10元左右。 按国家发改委的要求,海伦三个监测点10月7日三等大豆收购均价为每斤2.22元(每吨4443元),混等大豆收购均价为每斤2.21元(每吨4420元)。10月29日三等大豆均价为每斤2.19元(每吨4380元),混等大豆收购均价为每斤2.17元(每吨4333元)。10月份海伦三个监测点收购均价走势如下图:
四、当前大豆销售的主要渠道和销售进度
今年取消大豆临储收购后,中储粮库已不再收购大豆。当前农民销售大豆主要有四种渠道。一是在地头直接卖给粮贩。这种销售方式主要集中在公路延线附近的乡村地块。在大豆收收割后,不用过筛子,不去杂,不分等,在地头直接出售给来地头收购大豆的粮贩。比较典型的是前进乡六合村,该村已有80%的大豆在开称价格每斤2.25元时在地头出售,后来价格有所下降,部分农民惜售,把大豆运回家保存待价而沽。二是农民将大豆运到收购加工企业去卖。这种出售方式大豆要过筛子,去杂,分等。目前这样出售价格在2.20元左右,农民觉得价格低,不愿出售。三是等待粮贩上门收购。目前上门收购的极少,10月份以来几乎没有。四是民间的“保值收购”。就是不急于用钱的豆农将大豆卖给这种保值机购(粮贩),当时不给货款,约定到次年的5月1日或7月1日给货款,约定的销售价格比现在市场价格要高一些,现在这种销售方式平均约定价格每斤在2.45元左右。实质就是粮贩用豆农的大豆周转赚钱,多给的价格就是支付的利息。
今年海伦大豆总的出售率达50%左右。但各乡镇的销售情况也不均衡,有的达到70%左右,有的还不到30%。农民和收购商目前都处于观望状态,总的来说销售进度比去年慢。
五、后期价格走势预测
目前海伦大豆价格呈现“高开低走”之势。开称价格每斤为2.25元左右,现在是2.10元左右。目前处于滞销阶段,在11月份会因急于还贷出现一次销售高峰,但收购商也在观望,有意压价,年底前价格不会走高。在明年种地之前,农民急于购买种子化肥等农资,还会有一次小的销售高峰,但价格仍不会高。在种完地之后,农民手中余粮有限,价格可能上涨。到明年六、七月份每斤价格有望突破2.40元。
六、大豆实行目标价格的背景下各方的反映及存在或潜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觉得目标价格偏低,没有达到心理预期。农民普遍认为每斤2.40元的价格不利于保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据成本调查,2013年每斤大豆的成本为每斤2.24元,农民对大豆目标价格的心理预期每斤2.80元左右。
二是目标价格左右买卖双方(农民和收购、加工企业)的心理价格底线。在今年目标价格已成定局的背景下,一方面农民出售大豆时,因为有2.40元的目标价格支撑,低于2.40元国家会给补贴,稍低一点的价格出售时也能接受,不捂粮、不惜售的农民大有人在,这也是部分地区的大豆比去年销售快些的主要原因。收购和加工企业方面,在今年美豆丰收,国际市场价格走低,国内大豆实行目标价格的背景下,对后期市场信心不足,也在观望,收购较为谨慎,收购量也比较保守。有的加工企业只维持够两个月周转的库存。在收购时,也吃透农民心理,有2.40元的目标价格支撑,压价收购农民也不得不接受。
三是乡镇政府部门为目标改革政策的实施积极努力工作,但也顾虑重重。在青苗时,乡镇政府就已经对境内大豆种植面积进行了第一次测量。到九月初,进行了再次测量。这次由统计局牵头,统计助理会同乡村干部深入各家各户、每个地块、每一根垅,用半个月的时间对大豆种植面积进行了两次测量,将数据夯实。由乡长签字,在村小卖店、超市等醒目位置进行公示。公示的内容包括“地是谁的,谁种的,种了多少。”并留有影视资料,层层上报到市里。但年初上报的大豆种植面积和九月初上报的种植面积有些出入,统计局和国调队的数据也不完全相同,乡村干部对补贴方案最终选用哪个数据比较担心,因为实测大豆种植面积远远高于年初上报的种植面积。如果补贴方案选用年初上报的面积,则补贴款将被摊“薄”,会引发不少矛盾,担心农民上访,将无法发放。如果补贴方案选用全省平均亩产数据,则海伦的农民因亩产数量远远高于周边地区而得到的补贴会相对减少。乡村干部担心上述两种情况都会给基层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影响明年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七、各方对目标价格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农民代表期望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能按照实际种植面积补,明确一亩补多少钱,种多少,补多少,这样便于操作。目标价格的公布最好在3月末,最迟不超过4月中旬,否则不利于确定种植计划。
二是乡村干部代表建议将未享受直补政策但种植大豆的地块也纳入大豆目标价格实施范围,以切实保护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补贴发放时间最好确定在3月中旬,最迟不超过3月末,否则影响农民确定种植结构和购买农资。
三是统计部门代表建议最好不要在媒体上公布补贴具体办法。因为基层的具体情况很复杂,担心农民不理解,只想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多要补贴。如果公布会给工作带来困难。
四是相关政府部门代表建议国家将大豆种植面积在上报时能否根据产量按比例折算,因为和玉米、水稻等相比大豆的产量低,这样折算后就能保证产粮大县的粮食总产量,国家对产粮大县的补贴也能得到保证,否则为了保障产量大县的粮食总产量、为了得到产粮大县的补贴通常缩减上报大豆种植面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