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船呀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
微波,
金丝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
拍轻,
桨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裹在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采又疑犹。
波沉,
波升,
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榴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蓬,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
风里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
消溶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草莽集》,开明书店,1927年
(朱湘:1904-1933,安徽太湖人,生于湖南沅陵,大学教授,新月诗派的代表性诗人,才华横溢,性格狂傲。他被后人誉为“清华四子”之一,其他三位为饶孟侃、孙大雨和杨世恩。但清华在他眼里却是不屑的,“人生是奋斗的,而清华只有钻分数;人生是变幻的,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的,而清华只有隔靴搔痒。”有诗集《夏天》《草莽》等出版,1933年,因贫穷和事业失意,投水而死,年方29岁。)
朱湘的诗是深得汉语诗歌传统和西方诗歌传统的精髓的,尤其是在格律形式的探索上,创造性地使用西方的十四行诗,创作《石门集》,并能不固守成规,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而有所创造。其中,《采莲曲》就是代表性作品。
整首诗写的是一个采莲女采莲的动态场景,落日染红荷池,晚风拂醉金柳,一叶小舟袅着歌声,穿行于江南的荷叶田田之间。全诗节奏流畅舒朗,平和宁静,结尾小船消隐,歌声时隐时现,空灵清冷的意境正如朱湘的性格和气质,清纯而孤傲,洒脱而超然。全诗意境轻盈,富有动感,语言节奏明快、清爽,富于音乐性。
同为新月诗人的小说家沈从文对这首诗的观感是美妙的,“以一个东方民族的感情,对自然所感到的音乐与图画意味,由文字结合,成为一首诗,这文字,也是采取自己一个民族文学中所遗留的文字,用东方的声音,唱东方的歌曲,使诗歌从歌曲意义中显出完美,《采莲曲》在中国新诗的发展上,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论朱湘的诗》)点出了诗歌的精彩之处。
纵观诗人短暂的一生,与其说诗人建构的世界是纯善美好的,不如说这是一个存在于朱湘心底的,疏离现实的梦幻般的乌托邦世界。年幼丧亲,家道中落,兄弟反目,夫妻隔阂,生活的困顿,现实的焦虑,漂泊的疲惫,现实的苦闷在诗人心中郁结成怨世。为此,他在诗歌中营造了理想的社会氛围,纯净和谐,感受美好与真诚,释放内心的焦灼。正如他在《我的诗神》中说的,“给我诗,鼓我的气,替我消忧”,借此“能以清明无邪的眼观察一切,能以无渣滓的心领会一切”(沈从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