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东光 实习记者 郑亚楠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中老年消费群体在消费领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老年产业有望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然而老年人消费问题,特别是保健品消费问题却日益突出,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信息不对称、认知能力弱等特点,通过虚假宣传、设置消费陷阱等手段,将老年人带入消费陷阱,致使一些老年人为此倾家荡产,甚至付出生命。
消费陷阱五花八门
野医游商瞎忽悠自称“包治百病”。生活中,老年人经常会在街头巷尾碰到一些打着“祖传秘方”“包治百病”旗号的“游医”,声称自己掌握某种祖传秘方。结果,一些老年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从而上当受骗。这些所谓的祖传秘方,实际上是将一些植物剁碎或是磨粉制成,或者是将番薯、土豆、山药、豆子等食物特殊处理后,掺入辛辣刺激的物质,人吃后味蕾和神经受刺激,掩盖部分病症,实际并无任何治疗作用的。
拉大旗作虎皮,夸大功效要天价。非法组织者一般选择在菜市场、集贸市场附近的老年人,谎称受医院委托,正在开展一项对老年疾病普查的“心脑康复工程”,该活动由“中国老年×病预防中心”和“中国第×军医大学”等联合主办。组织者会请老年人填写“健康状况普查表”,与他们攀谈,逐步了解老人的家庭人员组成、家庭收入、健康状况等,圈定“潜在客户”,最后向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老年人发放免费体验卡,根据此前的健康调查,有针对性地夸大产品功效,诱骗老年人花高价购买。
“专家义诊”免费体验藏猫腻。一些不良商家经常打着所谓的“专家”名号进行所谓的“义诊”活动,先是免费讲课,再进行免费量血压、血脂等常规检查。随后假称老年人患有某种“严重疾病”,利用老年人听到病情六神无主的心理状态,适时推销保健品。他们会建议老年人先购买一个疗程,并叮嘱老年人在食用一个疗程后再来做免费问诊。二次问诊后告知老人病情已有所好转,建议老年人接着购买该保健品,如此周而复始。
食用误区需要注意
误区一:保健品能治多种疾病。一些商家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求心理大肆鼓吹保健品效果,甚至妄言其产品能治疗甚至治愈疾病,一些老年人在接受这样的产品宣传后就盲目用保健品代替应用药物,给病情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一些正规保健品可以调节或增强人体的某些机能,像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可以在正常服用药物的前提下,选用一些保健食品辅助治疗。而不能单纯的以保健品替代药物进行治疗,从而延误病情,继而危及生命。
误区二:拿保健品当饭吃。一些老年人听信广告宣传,把保健品当饭吃,认为服用了多种维生素就可以少吃蔬菜水果,吃了钙片就可以不喝牛奶豆浆……这些想法并不科学。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主要来源于日常饮食,任何营养品都不可能代替日常食物为人体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在正常情况下,只要科学合理搭配食物,吃得适量,吃得均衡,就不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误区三:过量服用保健品。一些老年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就应该补补身体,于是保健品越吃越多,结果服用过量,不但增加胃肠负担,还会引发毒性反应。部分滋补保健品还应当按疗程服用,否则容易出现营养过剩或产生副作用的情况。
误区四:撇开医生胡乱买。一些老人每天要吃好几样保健品,结果反倒吃出一身病。老人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身体所需选择合适的保健品。例如,蛋白粉适用于患严重胃肠道疾病或晚期癌症者,如果消化功能正常,能吃豆制品、肉蛋类食物,就没有必要花这个冤枉钱。
合理食用正规购买
我市消费者协会提醒,老年人在购买保健品前,应检查保健食品包装上是否有保健食品标识(“蓝帽子”)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是否注明生产企业名称及其生产许可证号,生产许可证号可到企业所在地省级主管部门网站查询确认其合法性。购买保健食品时要依据其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切忌盲目购买服用。同时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不能将保健食品作为灵丹妙药,也要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用量及方法进行服用。保健食品不含全面的营养素,不能代替其他食品,在服用保健品的过程中也要坚持正常饮食。老年人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保健品,如有合法经营资质的商场、超市、药店,不可随意听信推销。一旦发现假冒或不合格保健食品,切记保留购买的实物包装票据,记录销售公司名称地址等相关信息,及时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反映情况;遇到涉及虚假宣传的问题时,应保留录音、录像等相关证据,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进行投诉;如遇到被设圈套购买高价保健食品或引诱汇款的情况,应保留相关证据,及时报警求助。
遇到对应情况可拨打消费维权投诉电话12315、食品、药品投诉电话12331、产品质量问题投诉电话12365、价格问题投诉电话12358、医疗服务投诉电话12320进行投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