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宪存
在我童年的记忆之中,山清水秀的家乡六棵松就曾经有一个钉马掌铺子,是当时农业生产队办的,一共就两个人,一个岁数大的老王头是师傅,胸前总是围着一个长围裙,小矮个子,身体有些单薄,初次给人的印象是从事的行业与体格严重不相符,让人担心怎样才能降服那高大的骡马儿,徒弟是个年轻人,当时不允许称呼师徒,都是生产队的队员,在此给经营所养牛马和种植庄稼,钉马掌主要是服务自己单位的,捎带对外干些活,搞副业挣点外快。这样的铺子道路沿途还有很多,来往的马套子马掌铁磨坏了,可以就近修理,不耽误赶路。
钉马掌铺子很小、很简单,门外院内竖起两个粗大的木桩,上部有一根横担木,形成一个像足球门大小的木架子。钉马掌先要把骡马儿绑缚在木架子上,防止它不老实踢咬伤人,木桩上还钉有铁钉,用来固定蹄子,方便打掌。遇到顽劣的牲畜不肯轻易就范,这一步骤就费时费力,但是只要车把式扬起鞭子,大声喊两嗓子,都被乖乖地降服了。
钉马掌是纯粹的手工劳动,其工具和工艺过程都不复杂。工具主要有刀子、锤子、蹄钩和大铁钳子。钉马掌时师徒两人把马蹄朝上固定结实,先用蹄钩抠出蹄间的冰块等杂物,然后用大铁钳子拔出残存的铁钉和铁掌,再用快刀削掉一层糟朽的马蹄角质,初步整平之后。把新马掌铁按形状摆好,用锤子把马掌钉逐个钉牢,有时准备好的马掌铁大小形状与要替换的相差较大,就必须加以修改调整,甚至需要重新制作,一般大一些的铺子要有烘炉,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马掌使用寿命才会长,骡马儿就能多跑路多干活。
钉马掌铺子曾经伴随着林区的开发建设红红火火地兴旺了几十年,可以说是个热闹的场所。寒风肆虐,白雪皑皑,小兴安岭山区冰冻三尺,室外已是冷的拿不出手来,戴上棉手闷子才能干活。可是山里的孩子可不怕这些,放学之后背着书包,急急地跑来看热闹。骡马儿被捆绑着吊起来,一场惊吓,尿撒了一地,孩子们看着就喊:”吓尿了,吓尿了”高兴得连蹦带跳、手舞足蹈,特别是马掌钉钉进蹄子的时刻,孩子们一动不动地歪着脑袋瓜瞧,脸上挂着揪心的表情,童心萌动,煞是可爱!不由自主地问一声:“不痛吗”,“去、去、去,旁边去,钉你脚上试试咋样”师傅不耐烦地回答:我当时认为是很痛的。但每当捡拾到几个残破的马掌钉之后,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就像捡到宝贝一样,然后大家一溜烟地跑回家去。
现在公路纵横,交通方便,机械车辆繁多。马车彻底失去用武之地,林区已经很难见到骡马儿。钉马掌铺子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但它作为一个行业,曾经记录下林区这段悲壮的发展历程,先人曾经说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对这句话是情有独钟,这是我们林区开发建设初期最真实的写照啊!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那些前辈们的铮铮铁骨,永远刻在历史长河的年轮之中,让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