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巾,它是早些年妇女经常佩戴在头上御寒保暖的随身饰物,多见于白雪飘飘、炊烟缕缕的秋冬季节。红头巾,乡村间那一抹挥不去的乡愁,也是流动在农家院落、村头或田野里温情脉脉的时代背景,更是代表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标志和爱美妆扮。它深深地烙印北方往事的记忆里,洋溢在家乡历史变迁图景中的美丽诗行。
寒风携带着大团的雪花吹来了,冰冻一点一点爬上河面,乡村冬天的早晨格外冷。打开房门,冷气呼呼地劲吹进来,瞬间棉衣就被寒气打透了。窗花一层层压得越来越厚,靰鞡鞋和胶皮鞋踩着厚厚的雪地,由远及近嘎吱嘎吱地在旷野上回响。猛然间,一位或两三位扎红头巾的女性向这边翩然走来,她们的脸膛被红头巾映衬得如桃花一样娇艳丰满,在白雪辉映中分外圣洁而漂亮。
早些年间,无论田野里劳作着的怀春少女,还是出入家门忙碌着的少妇,或进城赶集的中年妇女,秋冬日子,她们总要围上一条红色的头巾——远远地就能瞧见她们可爱的身影。红头巾,一般是棉线或涤纶纺织而成,摸在手里柔软厚成,温暖实在,铺展开来是一米多见方的形状,而常常叠成三角形系在头上或披在肩上。多是各样红色或红格样式,别的颜色也有,只是红色女人们都很喜欢,与身上穿的或红或绿棉袄相搭配,更显得美丽大方而极富风韵。
红头巾的最初起始,大概得追溯到上个世纪之初。早在民国前就在上流社会的贵妇当中使用了,鲜艳的红头巾显示了女主人的尊贵和阔气。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在北方乡村年轻女人中普及,并风光地进入了每个家庭,女人佩戴红头巾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我们东北这地方的城乡中普遍风行。到上世纪70年代末,在现代生活的大潮流中,红头巾才悄然退出人们的视线。现在保存下来的红头巾,家庭里多用来包裹衣服和杂物了,再也没有哪个女人肯系着它上街了,被一些新颖别致的围脖、纱巾、丝巾、小帽或披肩所替代,成了早已过了时戴不出手的陈旧之物。
数九寒天,西北风呼呼地狂叫,棉花团一样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来。那一天,恰赶上村长的二女儿出嫁,村民们聚在村长的家门口,等着看一眼羞涩的新娘。噼哩叭啦的鞭炮响成了一片,地上的雪花炸成了一团团的白雾。锣鼓、唢呐也响得更欢快而悠扬。新娘还未出屋,看热闹的村民身上便落了一层白雪。他们冷得缩着脖子,双手插在口袋里,或缩在衣袖里。有一些女人裹着头巾,没裹头巾的女人,耳朵冻得通红。新娘终于出来了,她穿着大红的棉袄,蒙着大红的头巾,穿着红裤子——新娘一身大红呵。新娘的脸也是红苹果似的,眉眼也是红的,红红的新娘真漂亮。大家都兴奋地说,新娘子真好看!红头巾,是那个年月新婚时的最美嫁妆,是女人怀着无限憧憬走向新生活的最深爱恋。
几名身穿过去乡村女子衣服、头戴红头巾、肩扛镰刀与箩筐的演员,在舞台上模仿红头巾妇女辛勤劳作的情景。这样的戏剧场面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了那个令人怀想的岁月,带入了那群青春活跃的女性集体,似乎听到了她们唧唧嘎嘎开朗明快的欢笑声。当年,我就亲眼看见好多朝气蓬勃的女孩子,围上了这个艳丽的红头巾,便愈加漂亮可爱起来,那么性感、那么秀气、那么窈窕,彰显了北方女人的尊严与富丽。而且在城里逛街、溜公园之中,都成为了那里数九寒天的鲜靓一景。所以,过去农家的姑娘到婚龄相亲或出嫁时,必须得到商店或公销社买一条像样的新红头巾,以赢得那些挑剔男孩子的钟情好感和浓浓蜜意。 红头巾,实在令人珍爱和回味。是一段与女人爱美生活相关的芳香历史,是珍存在许多男人心坎上的幸福回忆,永远不会忘记由她们如花似玉般巧妙构成的那道风景线。
杨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