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柳罐斗子

来源:东北网--绥化日报 2016-11-13 19:19:35 字体:

  我14岁那年投奔姑母,从山东来到东北的乡下,在这里我惊诧地发现,在街头巷尾的井台上都支着一架辘轳,上面拴着一个圆圆的柳罐斗子。我不知道为何用这物件提水?

  姑母告诉我说,东北和咱们关里不一样,使用柳罐斗打水这是由东北的特性决定的。她说,每一进入冬季,东北这疙瘩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二十多摄氏度。“三九”隆冬季节,气温降到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更是常态。在这滴水成冰的条件下,井壁挂满了冰溜子,从下到上都凹凸不平,生角长棱。用木桶伸到井里打水,三磕两碰,不是掉梆,就是漏水,甚至造“散花”了;而铁桶又不经碰,一磕就瘪,铁桶碰瘪就不能再用。但是柳罐子是用柳条编的,它抗碰经摔,弹性又好。柳罐斗子的用料是柳条,柳丛在乡下遍地都有,随便到个地方就能割上一捆,用不着花一分钱。再说了编筐揻篓是农民的看家本领,编柳罐子也就不在话下。所以乡下的百姓用柳罐斗子打水也就成了首选,而且一直使用了上千年。

  从那以后,我特别关注柳罐斗子,时常跑到井口去看。柳罐斗子,顾名思义就是用柳条编织的罐斗,它的形状和粮斗有点相似,都为半圆的凹槽型。两者的差异是粮斗的底部是平的,而罐斗的底部则是往外凸起的半圆弧型。柳罐的斗深有四十公分,中间是大肚子,直径约五十公分。上边口沿儿的里外用薄木板结结实实地包夹,有的还固定几道铁丝箍,增加其牢固性。在口沿中间固定一根硬杂木横梁,东北多用柞树、榆树、山梨树的直溜支条,一般有六七公分粗,横梁长短要适中,与柳罐上沿的中线内径一致,过长会把柳罐撑变型,过短两端有间隙,容易松动绑扎不牢固。

  这道横梁直接决定柳罐斗的使用寿命,因为打水时承重点全落在横梁上,如果绑扎不好,一来可能把罐沿弄穿豁,二来可能会使横梁断裂。所以必须做到坚固耐牢,万无一失。为此需先在横梁中间钻孔,然后把预先锻打的铪铬以及连接它的铁蛐蛐尾端一并插入孔内,镶进砸紧,再把蛐蛐尾巴反向固定,使蛐蛐上的铁环横向挤进柳罐口沿之间,最后两端分别用三根钢钉固定,并用细铁丝交叉缠绕,柳罐斗方可使用。

  我到井台打水,一些农人告诉我说,用柳罐斗子打水耐用、经济、实惠,实在是好。但使用柳罐斗子也必须解决好两大难题:一是系到井底迟迟灌不进水;二是柳罐漏水,一罐水提到井口剩半罐。第一个难题好解决,把柳罐底由平型的改为凸起的半圆型,柳罐斗一到井底立马倾斜,很快就能灌满水。这第二个难题解决起来就不那么容易,全看编罐人的技术到没到家。

  由于我对柳罐发生了极大兴趣,自然也很关心柳罐的制作,姑母家住的后趟房有位姓曹的农民,是十里八村编柳罐的高手,我时常跑到他家看他编柳罐。曹大爷详细向我介绍说,编柳罐看似和编筐揻篓没啥区别,其实大有讲究。编柳罐用的柳条一定要新鲜,而且要粗细一致。先说柳条的选用,编柳罐的柳条要选用二年生的,这样的柳条有韧性,不易折断,在开春时等到柳条灌足浆扬花时再割下。此时的柳条湿润柔软,非常好用。柳条割回后先去皮打节,再用大水盆子泡透,然后捞出盖上草帘子焖软,方可进行编织,编织的办法有两种。一种办法是先结掌子。就是横行摆放两道绳经子,在管径缝隙中编织柳条,使其成片状。然后将掌子弯曲结成角子,达到高度后再延沿封口,最后再揻底。另一种办法是先编底。开始时先编一个十字花型,然后往里横竖加柳条子,底部完成后,再把柳条子弯着向上编,编织到柳罐斗的腰部时,要让腰部呈大肚型,需要加柳条,编制这地方有许多技术含量,也最难编,鼓肚的地方要编密实,然后才是封口。

  曹大爷还说,这两种编织办法虽然工序不一,但有一点是相通的,编织须紧凑结实,经线要均称整齐,缝制应固定有序。特别是在收口时要编出一个闪檐的形状,这既是为了方便使用,又为了固定横梁。这个地方很关键,也是啃劲之处,一个柳罐的成败全在于此。俗话说,“编筐揻篓全在于收口”,道理也就在这里。弄不好柳罐斗子用不多长时间就会拽豁。为此,闪檐的地方要多加些柳条子,而且要粗一点的。这样的柳罐斗才能经摔碰和磕打,即便到了浑身斑驳陆离的时候,它也不会漏水,不会掉沿。柳罐斗子底部呈半圆凸弧型,就像不倒翁的屁股。虽然在井底能够瞬间进水,但提到井口柳罐斗子却不能站立,这给往水桶里倒水增加了难度。我那时年纪小,没有多少力气,车水、提水、倒水要一气呵成干下来,确实够吃力的。特别是在严冬季节,井沿上都是冰疙瘩,溜滑的让人站不住脚,稍不小心就会滑到井里,再加上一手扶柳罐斗,一手拽水桶,手忙脚乱更增加了危险。为避免险情出现,冬天人们都会在井沿上放上几片草袋子,另外严禁妇女和半大小子到井沿打水。姑母怕我出危险,我每次去打水,她总是陪我一起去,姑母年纪大,又是小脚,其实也用不上啥劲,也就是扶一把,照顾一眼,她同我合力摇辘轳把,待柳罐斗升到井口后,我把住辘轳把,她借悠力帮我把柳罐斗拽到井沿。然后再协力把柳罐斗的水倒到水桶里。用柳罐斗打水充满了险情,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农村的柳罐斗一直使用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柳罐斗子逐渐遭到淘汰,换成了胶皮桶。这种胶皮桶抗摔抗磕,只是有种味道不好闻,但毕竟比柳罐斗使用寿命长,而且也用不着那么小心翼翼。到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开始时兴打水泥管井,安装了手制压泵,许多农户都在自家院里打了这样的井,用起来十分方便。再到后来,随着农村电力的逐步普及,电动机和抽水泵也纷至沓来,许多村把水抽到设在屋内的蓄水罐里,人们用水只要一按水笼头,水就哗哗流进桶里。现在有些村屯已经开始用上自来水,柳罐斗子已经见不到了,默默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记忆,再想见到它,只能到历史博物馆去看了。

  鲁芦

编辑:桑胜东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