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海伦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杜金铭
改革创新是组织工作的永恒课题。不断推动组织工作改革创新,使之更好围绕经济建设、服务大局来运筹谋划,是组织工作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前段时间,我深入基层党委和支部,就如何推动组织工作改革创新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当前在基层如何推动组织工作改革创新有了几点肤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应把握好的四个着力点
1、在强化党委书记抓党建责任上着力。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党务工作者提出“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明确要求。通过此次调查,我更加深刻地感到,党委书记在党建工作中起着把关定向、引领落实的重要作用。党委书记重视党建,党建投入就大,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就高,各项党建工作推进的力度就大。目前在少数基层党委,确实存在着“重经济、轻党建”工作现象,党委书记对党建工作不主动研究,推一下动一下现象较普遍,这也是一些地方党建工作推进不力的根本原因。一些基层党务干部建议,组织工作要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更加强有力的“书记抓党建”责任机制。通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实行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制度也好,实行党委书记任期党建承诺制度也好,不能走走过场就完事,甚至成为“述职秀”和“承诺秀”,关键是要建立起严格的党建工作问责制度,要通过量化指标排名,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表彰提拔,对工作不力的坚决给予相应惩戒。只有这样,才能把习总书记说的"把党建工作作为最大政绩”落到实处。
2、在不胜任现职干部调整上着力。调查中,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上得来、下不去”仍然是当前干部工作中的一大难题。过去一个时期,各地都在搞“实绩考核”,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旦涉及干部职务调整,常常就出现“考核结果运用不足,人为因素较大”。可以说,各地在调整干部上,“唯年龄"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个别领导干部不到年龄,不犯错误,即使“不作为、政绩平平”,也仍然在岗位上继续任职,因不称职被“考核”下去的干部不多,有能力的干部因为职数限制长期上不来。如果这一问题不得到有力解决,干部队伍的活力和干事热情就得不到最大限度地迸发和激发,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一些人不研究工作,不追求实绩,当“维持会”,老守田园,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谋求职务升迁。解决这一问题,要牢牢抓住县(市)乡领导班子换届的有利契机,建立起更加严格和更具操作性的实绩考核结果运用机制,依据考核结果淘汰一批不胜任现职干部,切实实现“提优汰劣”,建立一支能力过硬且充满活力的领导干部队伍。
3、在党员队伍质量保障上着力。调查中,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一致认为,目前基层党员队伍质量不高的问题较突出,个别支部存在较严重的党员自豪感下降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一段时间以来,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入党门槛较低,是党员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对于政党来说,其战斗力不但决定于其党员数量多少,更决定于其党员素质高低。在基层,要严把党员入口关,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优中选优,精选一部分素质好、能力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党员队伍中来,防止降格以求,保证党员质量,不断提高党员的自豪感。要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的要求,建立更有力的控制机制,形成更高的门槛,使入党的同志有一种荣登“殿堂”的自豪感和神圣感。另外,在有的基层党委发现“不合格党员无法清退”现象。比如,我们召集8名基层支部书记座谈,大家均谈到一些党员不愿过组织生活、不发挥先锋作用、言行失去信仰等等。这些党员思想灰退,已经是不合格党员,但由于在清退程序上缺乏硬性明确的规定,使这些不合格党员长期不能清退,严重影响了党员队伍形象。基层党员干部一致建议,要在这方面大胆改革创新,建立起强有力的党性定期评价和不合格党员定期清退机制,切实做到定期发现不合格党员,定期清除不合格党员。 4、在党员服务作用发挥上着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员生活在群众之中,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让他们更好地服务群众,始终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而在实践中,这一工作的推进始终是不尽如人意的。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入党时就没有服务意识;有的党员素质不高,没有能力服务;有的地方领导干部腐化坠落、脱离群众,没有对普通党员起到好的榜样作用;有的地方对党员组织不力,党员无法履行义务,散漫自由等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党员服务作用的发挥。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作”,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活动。我们要结合活动开展,认真探索切实可行的党员服务作用发挥机制,比如: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服务群众;对服务群众党员给予到位的政治或物质激励;惩戒不服务群众或群众意见较大的党员等方面,必须探索建立更加有力和可操作的机制。
二、应把握好的四个原则
1、改革创新需要责任担当。改革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干部的精神境界,考验的是干部的政治品格。众所周知,组织工作改革创新会涉及一些现实的利益,在改革创新触及利益这个关键点时,我们的态度坚不坚决,干部群众最为关注,也往往从根本上决定着改革创新的成效。面对上级提出的好的改革创新意见和要求,下级在落实中如果做到了在关键点上实实在在,干部群众就满意;如果在创新的关键点上搞变通,新瓶装旧酒,干部群众就失望。从过去情况看,凡是干部群众特别满意的组织工作改革创新,都是在关键点上有所突破的改革创新;凡是干部群众有微词的改革创新,都是在关键点上有所变通的改革创新。通过这次调查我感到,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要有魄力、不信邪,要推进得实实在在,硬硬梆梆,特别是在关键点上不能有任何变通,在关键点上哪怕有一点点态度不坚决,都会影响整个改革创新的成效,最终使改革创新流于形式。
2、改革创新需要易推可行。创新的思路和设想“好不好落实、能不能落实”,具不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和执行性,直接决定着其成效。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一定要把操作性、执行性放在思考的首位。有一些创新设想很好,但有可能瓶颈太多,还不具备推开的条件;有一些创新别的地方在搞,但有可能不适合我们这里;有一些创新上级有指导性意见,但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做好结合的文章,有创造性地推开,绝不能不加思考地、机械地推开。特别是在改革创新上,一定要注意成本问题,比如建立一个创新机制,需不需要增加人员、需不需要增加机构、需不需要增加资金投入等等。如果这些问题考虑不周全细致,创新就会失去操作性和执行性,最终只能是在纸上创新。
3、改革创新需要稳健扎实。改革创新不是没有工作基础的“提炼和升华”,既不能离现实太远,又不能高不可及。近年来,组织工作改革创新非常活跃,充分显示了组织部门的工作活力和创新能力,一大批改革创新成果通过实践检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是,认真审视我们过去的工作,改革创新有的声势很大,轰轰烈烈,但由于脱离实际,无法持续下去,没有实际成果,最终归于沉寂,有的甚至劳民伤财。基层干部群众一致认为,大家不需要看起来很华丽、听起来很好听、讲起来很入耳的改革创新,大家最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改革创新,大家最需要能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改革创新。通过此次深入调查我认为,新形势下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一定要注意防止脱离实际问题,特别是考核上一定要注意甄别,切实把那些看起来朴实,但解决实际问题、抓住工作要害的改革创新作为“焦点”聚焦,“润物细无声”,大力形成一种扎扎实实改革创新的浓厚氛围。 4、改革创新要精准渐进。改革创新从本质上讲,就是对新旧事物的“扬”和“弃”,是对旧体制、旧机制的打破和新体制、新机制的建立,这一破一立,必须精准切入、精准施策。要充分分析基层的不同情况,根据基层的不同情况分类推进,循序渐进,绝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比如,在基层组织建设改革创新上,一定时期内的创新成果达到什么程度合适,达到什么程度基层能够完成;在干部和党员队伍管理改革创新上,民主和集中分别达到什么程度合适,达到什么程度既有效率又有心情舒畅;在人才工作改革创新上,促进人才发挥作用的投入和力度达到什么程度合适,达到什么程度既使组织上能够承受,又能使人才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在组工自身建设改革创新上,对组工干部要求到什么程度合适,达到什么程度组工干部能做到、基层能满意,所有这些均需要做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总之,在组织工作改革创新上,精准“聚焦”发力,就会顺畅推进,“一刀切”往往导致下级消极抵制,工作徘徊不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