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本地新闻 > 综合 正文
纪念绥化报人重走长征路10周年
http://suihua.dbw.cn   2016-06-23 22:39:22

  2006年4月18日,《绥化日报》、《绥化晚报》、绥化市邮政局主办的“重走长征路”活动的正式出发仪式,在江西瑞金叶坪红军广场的红军检阅台前举行。图中右四为采访组成员李海军,左五为汪海。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是一部悲壮的史诗。当年,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与国内外的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红军将士在长征中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为了纪念这一壮举,2006年,《绥化日报》、《绥化晚报》与绥化市邮政局共同主办了“重走长征路”大型异地采访活动,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至今年的6月22日,这一活动结束已经整整10年。今天,我们推出纪念特刊,纪念伟大的长征胜利80周年,也纪念绥化报人重走长征路10周年。

  纪念特刊得到了陈起潮、陈俊生、郑晓明等绥化新闻前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以深深谢意。

纪念“重走长征路”活动十周年

陈俊生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我们当年组织策划的“重走长征路”大型异地采访活动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前几天,当年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的前线记者李海军同志来电,请我写一点纪念性的文字。当年的活动结束之后,我们曾经出版了一部集子,名字叫做《探秘红色之旅》,是那次活动所发全部文字稿及部分摄影作品的集合。当时,我曾为这部集子作序。关于那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及取得的效果,我已经在序中有了充分的表达。今天,我想就那一次活动,再说几句补充性质的话,并以此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我们2006年主办的“重走长征路”活动结束10周年。

  我要说的第一句话是,那是一次极有意义的活动,它在绥化的新闻史上,应该是一次可以载入史册的活动。那次活动历时70天,途经11个省(区),行程一万余公里。我们不仅制作了极具收藏价值的70米纪念长卷,还出版了一部文集,可谓收获颇丰。另外的一个意义就是,这次活动,对报纸宣传教育活动的形式,有了一个实质性的探索和创新。以前我们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多采取灌输式。而这一次,我们通过前线采访组的引领,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能以更为直观的体验,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苦卓绝,感受到当年红军将士为追求真理,为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中国所做出的巨大牺牲。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当年活动进行当中以及结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绥化各界群众还经常谈起“重走长征路”活动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和震撼。直到现在,我们在网上搜索“重走长征路”活动,依然还有关于我们《绥化日报》、《绥化晚报》的文字。可见那次活动的影响之深之远。

  我要说的第二句话是,长征精神永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尤其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传承和发扬。长征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她的不朽更深刻地表现在此后的延安精神上,表现在那种艰苦奋斗、同舟共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尽管这种精神起初只表现为一小部分精英们的品质,正是这些品质所展示的楷模表率作用,成就了共和国的辉煌之路,成就了今天人民大众的丰衣足食、国泰民安的新生活。我们纪念长征,更大意义上说,不是单纯的怀旧,更不是贪恋荣誉和希望这种历史悲壮的重演,而是要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为人类崇高理想,坚定信仰,不懈努力奋斗,不断开创新局面,迈向新未来。长征是一次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伟大壮举。追兵、饥饿、险途时刻都在威胁着指战员们的生命。然而,就是在那样异常艰苦的环境当中,红军也没有中断《红军报》、《红星报》等红色报刊的出版和印刷。尽管都是一些油印小报,但这些在山林间和风雨中传递的小报,时刻鼓舞和激励着红军战士,冲破敌人一道又一道封锁,终于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可以说,当年红军中的新闻工作者,虽然没有冲在最前线,但同样为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在到达延安后,更是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为共和国的新闻出版事业,创造了一个辉煌的开局。我们举办那次重走长征路活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让全体新闻工作者重温战争年代新闻前辈们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从而以更加坚定的立场和战斗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

  我要说的第三句话是,当年的“重走长征路”活动,前线采访组的两位同志付出了巨大的辛苦,在此,我对他们当年的付出,表达一下迟到的感谢。对长征史稍有研究的同志都清楚,当年红军长征的路,是一条充满着艰辛的路。当年,为了躲避敌人的围堵,红军总是挑选敌人认为是无法通过的道路。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年的长征路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艰险依然是它的一个主要特征。在“重走长征路”期间,两位前线采访的记者甚至数次遇到极度的险情,这些情况在《探秘红色之旅》中,记者都有详尽的表述。另外,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两位记者在采访途中也是日夜兼程,白天赶路采访,晚上写稿发稿,所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读《探秘红色之旅》中的很多文字,我们不难看出其匆忙和疲惫。

  值得欣慰的是,当年参与“重走长征路”活动的两位前线采访记者,通过“重走长征路”活动,思想变得更加成熟,工作意志也更加坚定,目前已经成长为绥化报业的新闻中坚和业务骨干。据我所知,当年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的文字记者李海军和摄影记者汪海,这些年在工作和事业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当年,他们在长征沿途克服重重困难,写出了大量优质的新闻报道,这些报道在《绥化日报》和《绥化晚报》发表之后,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尤其是通过网络的传播,甚至在全省、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仅为绥化报业增加了知名度,其个人作品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当年,他们在沿途采访过程中,与所经过地区宣传文化部门都有过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而且这种交流与沟通一直保持到现在,并成为他们生活工作中的宝贵财富。

  虽然曾遇险情,也付出了大量的艰辛,但我相信,通过那样的一次历练,两个人将会以此为平台,在工作和事业上再上台阶。那一次特殊的经历,也将成为他们生命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他们的人生将因此而变得精彩而厚重。我为他们喝彩。

  2016年6月21日,夏至日于北京

  (作者系原中共绥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绥化日报社原党组书记、社长)

无畏的战士无悔的英雄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郑晓明

  一部源自江西瑞金的红色传奇,

  一曲铁流决堤回肠荡气的历史行踪。

  见证着中华民族追求自由与解放的脚步,红军气吞山河的壮举横亘万里举世震惊。

  长征,碾冰过雪路漫漫。

  长征,血洒山川绘彩虹。

  长征,用伟大的迁徙谱写了悲壮雄浑的鸿篇巨制。长征,用超人的毅力铸造出穿越时空的精神永恒。

  曾记否?红星闪闪对着黑暗与腐朽宣战。

  曾记否?历史的岩浆凝固出血与火的殷红。

  龙的传人听得见枪炮声中那不屈的呐喊,黄皮肤的信念和着鲜血捍卫信仰的神圣。

  漫漫征程,遵义会议飘扬的旗帜成为中国革命新的灯塔。

  萧萧长风,见证了长征路上每一颗心灵的果敢与赤诚。

  雪山的寒冷,阻挡不住战士们艰难跋涉的脚步。草地的泥泞,难以泯灭红军对新生活的憧憬。

  伴着雁叫和马嘶,我仿佛看到了空寂的原野、如血的残阳那萧瑟景象。

  听着战鼓和惊雷,我仿佛听见了红军突破乌江、四渡赤水的决战枪声。

  雪山草地,掩埋了多少中华民族的不朽儿女,金沙泸定,激发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喋血豪情。

  岁月悠悠,是伟大的红军用坚实的脊梁承载了炎黄子孙无尽的向往,

  星河浩浩,是伟大的红军用壮士的襟怀点燃了熊熊燃烧的复兴火种。

  两万五千里的征程,把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刻在了历史的额头。两万五千里的征程,让炎黄子孙的血脉随着黄河长江流淌奔腾。

  就是这支从天地间走来的队伍,用挺起的胸膛铸就了从绝境迈向成功的豪迈青史。

  正是我们为之讴歌的这支队伍,用执著的脚步丈量着从愚昧走向文明的遥远路程……

  天安门城楼上那伟大的声音宣布了一个崭新国度的崛起,中华民族用前无古人的绝唱奏响了黄钟大吕般的华夏和声。

  红军,

  你无愧于民族、无愧于历史!

  红军,你是无畏的战士、无悔的英雄!

跨越万水千山的记忆

紫微

  前几天,绥化新闻界的老前辈陈起潮先生、陈俊生先生先后来电,对我说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作为曾经重走过长征路的一位记者,应该写一点纪念性的文字。两位前辈、领导的话,让我这才想起,距2006年《绥化日报》、《绥化晚报》、绥化邮政局共同主办的“重走长征路”大型异地采访活动已经整整10年。虽然时间漫长,但那一次跨越万水千山的记忆,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难忘。

  10年前的200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追求理想的经典之作。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壮举,当年的《绥化日报》、《绥化晚报》在绥化市邮政局的支持下,开全国地市级媒体之先河,组织策划了“重走长征路”大型异地采访活动。

  那是一次极为成功的策划。从4月13日始至6月22日止,两个多月时间里,这项大型采访活动受到了全国各地媒体的高度关注。据统计,除主办单位外,我市的10家知名企业成为此次活动的协办单位,并为采访组提供了赞助。70天时间里,前线采访组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早起晚睡,白天采访赶路,晚上写稿传稿,共采写并发出文字稿80余篇,近10万字,发回新闻图片80余幅。这些文字和图片,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长征沿途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反映了老区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化。另外,采访组成员还在沿途精心制作了70米长的“重走长征路”纪念长卷。从4月13日开始,我作为特派文字记者,与特派摄影记者汪海同志一起,翻山越岭,历尽艰辛,从江西的瑞金出发,按照当年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途经了瑞金、于都、信丰、汝城、遵义等40余座城市,每一座城市的宣传文化和邮政部门都在我们的纪念长卷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印记。质朴的题词,朱红的印章和黑色的邮戳印记,共同构成了一幅恢弘而精美的画卷。

  实践证明,当年的“重走长征路”大型异地采访活动扩大了《绥化日报》、《绥化晚报》和绥化市邮政局的对外影响,有力地提升了主办单位的整体形象,使主流声音、权威报道、服务经济、关注民生的办报宗旨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与此同时,那一次采访活动,我们途经11个省(区)的40余座城市,极大地拓宽了《绥化日报》、《绥化晚报》和绥化邮政局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包括长征沿途在内的全国数十家纸质媒体和包括人民网在内的百余家网站对我们的这次活动给予了报道。那一次活动,对提高我们《绥化日报》、《绥化晚报》的品牌作用巨大;同时,对绥化市加强对外宣传,展示新形象,提升知名度,都产生了十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当年的“重走长征路”活动虽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但对我个人来说,那一次经历是我今生最可宝贵的财富。70个令人难忘、充满激情的日日夜夜,在我的生命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很难忘记10年前4月13日那个略带春寒的下午,作为“重走长征路”采访组的一员,在亲友和同事们期待的目光中踏上征程。我们循着先辈们的红色足迹,探寻着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诠释的伟大长征精神的真谛。70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我几乎每天都在感动着,当年那一场场惨烈的战斗,如今热情如火的老区人民,以及直到今天依然深植于老区人民心中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至今依然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直到现在,我依然要感谢《绥化日报》、《绥化晚报》和绥化市邮政局的领导,特别是要感谢已经退休的老社长陈俊生先生,是他们的大气魄和大手笔,组织了这一次绥化新闻史上空前的活动,才使我能够有机会走进历史的深处,并且有机会亲身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也让我的人生有了一段跨越万水千山的回忆。那一次活动,让我在人到中年的时候,生命再一次拔节。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绥化日报》、《绥化晚报》、绥化市邮政局于2006年主办的“重走长征路”活动10周年。

  2016年6月22日夜

 
作者:    来源: 东北网--绥化晚报     编辑: 刘聪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绥化专题外宣片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