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的雪或许来得早,而在小兴安岭脚下诺敏河畔我的家乡,今年的雪却来得稍晚一些。
我就置身在阁山的顶峰,面朝太阳升起的方向,眺望仍然泛着褐绿色的原野,已近小雪节气,却不见飞雪,只见片片飞叶随寒风洒落,把山坡盖得严严实实。
看不到雪,我沿坡而下,在山坳的一个角落,一块光滑的的冰面叫我惊喜,在这么高的山间竟会有水的存在,尽管已经结冰,但,也会叫我百般的的猜想,我犹如置身在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境界了。可是这一汪水是怎么来的呢?四处都是高高的山坡,不可能外引而来,更不可能人为创造吧。那一定是自然生成了,是雨水积存而就,清澈的雨水竟未能在炎炎烈日下随着阳光而去,而是安安静静留在了这山坳里。我确定了自己的猜测,对大山的造化和馈赠十分感激,是自然造化养育了人类,是绿色的植被让我们颐养千年,给予我们丰富的心灵世界。冰的结成是季节的轮换的产物,雨的生成也是季节轮换的产物,雨会结冰,冰会化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只可惜,这积存的水未能流入山下的诺敏河,随着欢快的湍流去远游,而是留下来滋润着这块干涸的泥土,真是可敬。水,不仅仅是绿色植被的母亲,也是万物的母亲。这让我情不自禁地吟起了刘驾《苦寒吟》中的“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的佳句来,面对这样的真实景象,吟唱着美诗佳句,真的别有一番心情。蓦然,我为我愉悦的活着而骄傲,为有这么美好的大自然而庆幸。是的,我们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自己的生命。
绕过山坳,爬过一道山梁,又是一番景象了。我简直不敢相信,竟在同一座山脉上,在山的另一面,竟有两种景象。在我的眼前已是“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的场景了。李世民的诗句再次唤起了我春夏的梦魇,霎时已经“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的满山飘雪季节了。我扬起脸,雪真的很柔,软软的,凉凉的,吻在我的额头,慢慢抚遍我的脸颊。
山的这边静悄悄,山的那边雪花飘飘。怎么会呢?
看来,自然是千变万化的,或许我真的好久没接触大自然了,或许久违的冬雪给了我惊喜,给了我超凡的想象力,让我激动不已,浮想联翩。
其实,看惯了雪并非很喜欢雪,北方人谁没有见到过雪呢,司空见惯的雪花有什么好炫耀的?赞美雪花的文字实在是看得太多了,从古时到今,赞美雪花的佳句比比皆是。可是有人尝过雪花的味道吗?雪,是有感觉的,也是有味道的,不在冬日里,也不在寒风里,更不在白雪皑皑的风景里。雪的感觉和味道在心里,在细细的咀嚼中,轻轻舔起一片雪花,没有凉意,在微微的甜滋味中慢慢会咀嚼出一种味道,一种说不出的味道,这种味道会驱散一天的疲劳和烦恼,会激起无限的遐思和憧憬。
看雪不如读雪,读雪不如尝雪,尝雪要用心去尝,这才能尝出味道,才能体味到另一种享受。真的,细细品尝,只要你静心地细细去品尝,去慢慢咀嚼,就会品出雪的味道来,就会觉得雪是一杯醇酿的酒,浓烈中带着淡淡的香,越品尝味越浓。
当雪花融化在嘴里的刹那,心都是酥软的,颤颤巍巍,就像泉水从心里欢跳而过,留下银铃般的笑声,久久荡漾不息……面对着雪花,我真的惬意陶醉了,转过身来,余味仍未尽,仿佛看到了“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的景象了。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我只身返下山来,小路幽静而深长,厚厚的雪地,留下了一行深深的脚窝。在山的这一侧,没有了雪,我再也迈不动脚步,仿佛已经辨不出方向了。真的有韩愈那种“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感觉了。
雪花的味道真的很神奇,会让人醉,会让人流连忘返。我有这样的感觉,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