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壮士情怀

来源:东北网--绥化日报 2015-09-20 17:09:05 字体:

  ——记抗联烈士边国珍

  “国破山河在,誓死驱日寇;家国两爱不能全,壮士一去不复还。”这就是边国珍,一名抗联英雄,一名抗联烈士和他的同学、战友们当年的壮志豪情。

  边国珍出生在黑龙江省望奎县先锋镇坤四村边中屯,牺牲在日伪时期的哈尔滨尚号监狱。

  他的故事像他从事的抗日斗争一样神秘而又神圣,后人一代一代地传颂着,却难说其详,他的名字已鲜为人知。

  亲人手里除了一张《革命烈属光荣证》,再没有烈士的任何遗物。

  在后人的心里,他就是可歌可泣的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赵尚志、李兆麟、杨靖宇……

  边国珍出生在一个富庶的农民家庭,袓父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开荒种田,积累了大量田产,日子过得很殷实。他自幼勤奋好学,老辈儿们把光宗耀祖、弘扬家业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他也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清华大学。

  自此,他不但走入了知识的更高殿堂,同时也迈进了获取新思想、接触进步人士的大门。国家危亡,民族危难,外敌侵略,同胞受辱,一件件、一桩桩触目惊心的屈辱事实,让这位刚刚从只知小家兴衰,不懂国家安危的农村青年觉醒了,愤怒了,毅然弃笔从戎,决定打回老家去!

  革命先辈于天放是他的同学,更是他走向革命道路的领路人。他追随于天放回到已经被日本铁蹄践踏的东北大地。一年秋季,他和于天放带领抗日游击队经老家望奎县进东山打游击,由于日本人封锁严密,他们被困在高粱地里脱不了身。眼看着庄稼要收割,很快没有藏身之处;天气要入冬转冷,战士们衣服单薄;缺衣少粮,时间紧迫,形势逼人。游击队要突围需要渡过横在前面的通肯河,过河需要船只。这些困难都需要当地人帮助才能解决,而解决这些困难必须要有大量资金作保障。

  经过再三思量,边国珍毅然决定回家求援。在得到于天放同意后,边国珍趁天黑偷偷摸回家里,与主事的长辈说明抗日救国的道理,讲清几十位战友围困在高粱地里,时间不等人。他激动地说:“如果不抓紧突围,庄稼一收我们暴露无疑,日本鬼子抓我们如同囊中取物。我已经是党的人,你们就应该支持我,支持我就是支持党,就是支持抗日。”

  老辈儿们看准了这个后生选择的路不会错,全家上下很快达成共识,一方面拿钱秘密筹集军需物资,一方面找理由租借船只。

  这时已经娶妻成家的边国珍,妻子更是支持他的事业,主动带领家里女眷做好饭菜用扁担挑着给战士们送到地里。

  十余天后,物资、粮食准备齐了,船只不足,战士只能分组陆续过河,为分散大家注意力,稳定军心,边国珍镇定而风趣的在岸上给大家讲《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章节,让大家听着故事轻松过河。

  于天放则从警卫员的身上取下特制的石板挂在脖子上充当办公桌,周密地安排着进山后的作战计划,为战斗赢得了时间。

  春去秋来,随着一次次与日寇的大小战事,部队东征西战,经常往来于边国珍的家里作为补给和歇脚的据点。家人已经熟练的随时腾出住处给战士们休息,并做好了必须的物资准备。这时边国珍的长子边平已经能娴熟的给战士们理发,去集市买回布匹、袜子等日常用品。妻子给大家缝补衣服,添置换季衣被。

  时间长了,没有不透风的墙。加之日本人的高压政策,迫使一些胆小怕事之人伺机邀功请赏。一次,于天放又带人到边国珍家里调整,因为他们经常往来家中,家里早已挖好一个秘密藏身可以逃脱的地窖。当地“百户长”隐约知道边国珍参加抗日并时常潜回家中。他便悄悄的开始盯梢,这次得知他们又回来的消息后便向日本人告发。很快日本人就把边国珍家围个水泄不通。逃脱会连累全家,躲避只能一时,危机时刻,边国珍没容于天放同意,令家人把于天放和战友带入地窖,面对亲人的泪眼他头也没回,毅然挺身而出。

  在望奎的日伪监狱里,面对敌人严刑拷打,边国珍为保全战友宁死不屈。日本人无可奈何最后把他押解到哈尔滨尚号监狱杀害。

  日本鬼子抓走边国珍后,这个几代人苦心经营的小家破败了,几个老辈人走不动被日本鬼子抓去严刑拷打,经受不了折磨活活被打死,其余家人都四散逃活路了。

  边国珍的妻子带着三个儿子和一个襁褓中的女儿,费尽千辛万苦逃回家娘家明水县。面对当时的白色恐怖,害怕连累亲人,娘儿四个在一家场院房里艰难度日。两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儿子去给地主家当长工,小儿子年纪太小,就去给地主家放猪,一家人以此勉强糊口。那段时期,妻子带着小女儿经常是有上顿没下顿,无奈只能乞讨维生。生活的艰辛让娘几个度日如年,但为了孩子,为了死去的丈夫,妻子只能选择坚强。

  一次,边国珍的妻子要饭到一户山东大汉的家门口,大汉了解情况后对烈士遗孤又敬仰又同情,这个好心人收留了娘俩,又接来三个儿子,一家人靠辛勤劳作有了稳定的生活。这位山东汉子对小女儿视如己出,还陆续给三个儿子娶妻成家(后来于天放见到烈士遗孤都安好,感激地称赞这位山东大汉:老大哥,你有功啊!你对烈士有功,你对烈士家人有功,你对党和国家都有功啊!)。

  抗战胜利,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时任黑龙江省副省长的于天放一直牵挂着老同学老战友的遗孤,通过多方打听终于得知烈士遗孤在明水县的消息。他来到明水,烈士的妻子见到丈夫昔日的同学战友时泪流满面,接过于天放送来的毛泽东主席签发的《革命烈属光荣证》,却再也见不到丈夫的音容笑貌,“他在哪里呀?”。于天放握紧老嫂子的手,激动地说:“国珍他虽然败了小家,可是他和战友们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了我们国家啊!他已经载入共和国的史册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写在日本人打不垮、战不败的战绩中……我的老同学老战友一直和我并肩战斗在一起。”

    一代人的壮举,几代人的血泪。边国珍身首异处,后人无处寻觅,更无处祭奠他的英灵,愿他的在天之灵,随着日本鬼子被赶出中国而安息。

编辑:刘可佳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