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压岁钱

来源:东北网--绥化日报 2015-02-17 14:42:40 字体:

  小时候,家中兄弟六人,加上年迈的爷爷奶奶整整十口人,只有父亲一人在生产队劳动,年年“涨肚”。一年到头,家中饲养的猪、鸡、鸭、鹅全都是卖到供销社,把换来的为数不多的一些钱还给生产队,以换取全家人的口粮。

  父亲不给压岁钱,连除夕晚上的饺子都不让吃。

  每年盼星星盼月亮盼到除夕这一天,晚饭简单得就是一顿大楂粥,若能加几粒红芸豆,若能再分得一个馒头或是一块年糕或是两个豆包,已是父母大人特殊恩惠了。

  吃过晚饭,父亲就张罗和面,擀皮,带领全家人快速地包饺子,留得明天早上,也就是大年初一煮了,全家人吃上一年当中唯一的一顿饺子。

  包完饺子,外面已是夜幕低垂。

  这时,父亲会习惯出去走一圈儿,鸡架狗窝猪圈都看看,回屋后一声令下:睡觉!

  没有一人敢反抗,那时,父亲的话就是圣旨;更没有人敢提什么年夜饺子,守岁,压岁钱的事情。只能在心里想一想,馋一馋。

  父亲之所以带领全家快速包饺子,是计划好的,赶在天黑之前包完,不用点灯,能够节省一点儿一角三分钱一斤的煤油。

  馋急了,我们哥几个趁父亲睡熟之后,偷偷爬起来,每人摸一只饺子放到火盆里,只烧个半生不熟就慌慌扒拉出来,囫囵吞咽下去。天啊,死去活来般那个香啊!

  第二天一早,发现缺了几个饺子,父亲以为是猫叼去了。因为那时老鼠太多,每家每户都要养两只猫。

  见家中混压岁钱无望,我便想了另外一个办法。

  见父亲睡着了,我便怂恿四弟穿好衣服。妈妈问我们干啥去。我说过年了,去给姥爷姥姥磕头。

  妈妈听了这话,自然是满心欢喜,能给自己爹娘磕头,难得三儿子才七岁就这么懂事,这么孝顺!

  出得屋门,我们才知道年午夜不但漆黑,显得恐怖,还很寒冷,我俩都打着寒颤。

  姥姥家是三间土平房,中间是灶屋。东屋住着姥爷姥姥,西屋住着舅舅、舅妈和五个表兄妹。

  姥姥家靠屋门的墙壁上凿了一个半尺宽,一尺高的方洞,里面放着一盏煤油灯。如豆的火苗发着一丝微弱的光,把屋里照得隐隐约约的。

  据说姥爷年轻时闯荡许多地方,从事过许多小本生意,曾经过得几年辉煌的日子;也曾娶过四位妻子,但不是妻妾同室——前三位姥姥都在娶回家后不久就患病身故,连个后代都没有留下,其中有一位孟氏姥姥患产病,母子一道身亡。

  是眼下这位杨氏姥姥坚强地存活下来,生育了大姨、母亲、舅舅和老姨。

  我和四弟一身寒气闯进屋,没有唤起姥爷姥姥的亲切与热情。

  姥姥当时像是问了你俩这么晚不睡觉,来干什么?

  我鼓了老半天勇气,才说出过年了,来给姥爷磕头。说出这句话,我心跳得几乎移位,如不是有昏暗的灯光掩饰,我想我是不敢说出这句话来的。

  姥爷躺在炕上,一言未发。

  姥姥似乎说了磕什么头磕头,赶紧回去睡觉。

  我拉着四弟,匆匆跪下,胡乱地冲着炕上的两只形状各异的脑袋磕了几下。

  而后,我和四弟倚身站立在一只木柜旁,等待着或是姥姥或是姥爷赏给的压岁钱。

  可是等来的结果不是话语,更不是钱财,而是一声声匀称的鼾声。

  四弟几次拉我要走。我都攥紧他的手,示意他再坚持一会儿,等待姥姥和姥爷醒来。

  时间过了许久许久,姥爷终于睡醒一觉,坐起身,把压在被子上的棉袄抓起来。

  我心里一阵说不出的高兴,终于盼到姥爷动衣服了,下一步肯定该从口袋掏钱了!

  姥爷把棉袄披在身上,起身下炕,走出门去。

  姥爷尿完一泡尿返回屋,迅速将瘦骨嶙峋的肢体钻回被窝,声音洪亮地喝斥道:你们还不回去,三星都偏西了,天快亮了!

  这是记忆里姥爷对我说的唯一的一句话,因为没过多久姥爷就去与另外三位姥姥会面去了。

  这也是一句令我的心比外面的天气还要寒冷的话。

  我和四弟满肚子失望与委屈离开姥姥家,种种美好的设想瞬间化成泡影。

  我的想法是:姥爷起码会给我和四弟每人一毛钱压岁钱的,我们可以去供销社买一挂一百响的小鞭炮,回来拆散了,一个一个地放,足够放到元宵节;还可以买两只“磕头燎”(小蜡烛),放在那个已经刷洗干净的罐头瓶里点燃,用绳拴好,提在手上,满街一走,肯定会照亮整个屯子,肯定会让李大小子,刘二柱子,谢三丫,马老根子一道跟着我们屁颠屁颠地跑。他们不眼馋得口水直淌就怪了……

编辑:孙睿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