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绥化概况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老家的黏豆包

来源:东北网--绥化日报 2015-01-14 09:40:50 字体:

  到了年关,乡下老家又在淘米包黏豆包了。

  我想到了老家二舅妈的黏豆包。也凑巧,那天听到楼下有卖黏豆包的叫卖声,很感兴趣,便跑出屋门,买回来几个,尝一尝,觉得没有了当年的那个味道,更没有二舅妈的黏豆包好吃。

  上世纪60年代,在我的老家小兴安岭脚下努敏河畔两岸,家家户户都会在初冬蒸上一锅锅的黏豆包,一是自己吃,二是送给城里的亲戚尝尝鲜。其实,那个年代,没有太多的面粉,吃馒头不容易,所以,家家就蒸黏豆包,黏豆包就成了当地农村的主要细粮干粮和临时充饥食物,也成了孩子们最好的小零食。记得小时候,过年前,我经常到二舅妈家玩,也经常偷偷钻进二舅妈家的仓房,拿几个黏豆包往兜里一揣,跑出去,边玩边啃,虽然黏豆包冻了,有些硬,啃到嘴里有些凉,可我们仍然津津有味地啃着,一会一个黏豆包就啃完了,玩起来就不觉得饿,到吃饭时也想不到回家了。有时,我们上学,中午饭就带的黏豆包,在学校的火炉盖子上烙一烙,硬梆梆的黏豆包就软了,而且烙得糊黄糊黄的,香喷喷的,整个教室都充满了香味。那时,黏豆包,不但是我们小孩子的喜爱食物,大人们外出或到离家远的地方干活,也带上黏豆包作为午餐,就连村干部们外出办事、开会,都带着黏豆包,既节省、方便又抗饿。

  在我们村,二舅妈蒸的黏豆包最拿手,也好吃,特别的筋道。各家的黏豆包多数是用小黄米和小豆馅做成的,小黄米我们叫黏谷子,小豆就是红小豆。二舅妈的黏豆包主要是用大黄米面和大豆馅做的,大黄米我们叫糜子,这种植物有点像高粱,大豆就是大云豆。当年在农村这种农作物普遍种植,在家家屋前房后的自留地里也都有种的。

  吃黏豆包不能现做现吃,要提前做准备的,要先淘米。就是要先把大黄米和小米按照大致10比5的比例(黄米太黏,吃起来黏牙,拌小米减少黏度,我们叫拌笨米),泡上半日,然后洗净,反复用小盆子淘净米中的泥沙,这一切完成后,再把米风干,然后装袋子,背到村北的磨盘把米磨成粉,回来后,把米粉倒进一个大盆里,那时各家多为黑色的泥盆,用水和成面团子,然后用棉被等东西往上一蒙,放到热炕头,我们叫“发酵”。 “发酵”期间,不能闲着,要烀豆馅,就是将洗干净的红小豆或大云豆用大铁锅烀熟,然后用擀面杖或瓶子捣碎,形成豆沙酱,放入少量的糖精(那时各家用糖的较少),攥成鸡蛋黄大小的馅团,装在盆里备用。这时,面也发了,不时地发出一股股香酸的味道来,这时就要不停地揉面,十几分钟后,酸味就渐渐没了。揉好面后,揪一小块,放在手掌压扁,将豆馅团包入里面,团成圆圆的包状,黏豆包就成了。这时,怕黏豆包沾屉子,要事先把苞米叶子用水泡软,洗净,铺在盖帘上一层,把豆包摆好,然后入锅,盖上锅盖大火蒸十五分钟后起锅。

  二舅妈的黏豆包之所以好吃,不是在料上,而是在蒸的时间和起豆包的时间上。二舅妈说,豆馅原先是熟的,蒸的时间太长了,豆包就走形了。蒸的时间短了,豆包没有劲性,口感不好,不好吃。二舅妈蒸豆包不看时间,就闻味道,闻到一股股香喷喷味道出来,就凭着感觉起锅。起锅后,把豆包放到凉处,风干到抱皮为止,然后将盖帘翻扣在空盖帘上,豆包就大头朝下了,然后揭掉苞米叶子,风干一会,等抱住皮了,用铲子沾水,再把豆包两个一组的分开,黏豆包之所以两个一组分开,主要是蒸豆包时,一张苞米叶子上一般是摆着两个豆包,好分离。同时,也是防止豆包散花。豆包分开后,往盖帘或柜盖上凉凉或放到仓房里冻上,啥时吃啥时取回来用锅一热就行了。

  在东北,黏豆包吃法很多。最好就是出锅后稍微凉一点的时候吃,原汁原味,口感最好。记得小时候,我们用豆包蘸糖稀吃。糖稀,是大人们用甜菜片贴在铁锅上烤出来的糖浆,黏黏的,甜甜的,颜色有点发红,看着就眼馋。那时白糖不好买,所以家家都做糖稀。黏豆包蘸糖稀吃,即劲道又香甜,那时是最奢侈的吃法了。现在都可以蘸白糖吃了,条件好了,还可滚上面包渣后油炸吃,或油煎豆包饼吃。

  现在大黄米和小黄米的黏豆包少见了,农村种黏谷子、糜子和红小豆、大芸豆的非常少了,种黄豆、玉米和水稻的多了。所以,吃黏豆包没那么方便了,而且黏豆包都是用江米面(黏大米)和豆沙馅做的,江米面和豆沙超市和市场到处有卖的,虽然在选料和制作上更精了,但,吃起来,口感和味道真的不如过去的老式黏豆包好吃了。现在日子好了,吃腻了大鱼大肉,真想吃一口家乡的黏豆包啊。

编辑:桑胜东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