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要闻 省内要闻 本地要闻 精彩点击 专题新闻 通知公告 猛犸象诗刊 日报数字报 晚报数字报 绥化晚报新媒体
经济新闻 综合新闻 视频新闻 市场监管 黑土副刊 日报头条号 小记者风采 日报公众号 晚报公众号 绥化直播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绥化新闻网  >  黑土副刊

餐桌上的往事

来源:东北网--绥化日报 2010-02-10 15:24:40 字体:

  吃饭的时候,婆婆喜欢讲从前,讲陈年旧事,有些事老得快掉牙了,但这些事累积在一起,就是一摞光阴,在这摞光阴里,夹着婆婆的童年,也夹着婆婆的青春。

  婆婆说,她家是“关里人”,祖辈闯关东,在黑龙江落脚,很多习惯入乡随俗,只在吃饭上改不了。家里几代人都吃不惯这儿的小米饭黏豆包水饭,总感觉吃不饱,他们还是喜欢吃“关里人”的面食。

  儿子说:“这有什么难的?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呗。”

  婆婆说:“傻孩子,你现在说起来简单,当年过日子可不这么简单。六十年前,我爹能干是出了名的,可一年干到头粮食还是不够吃,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就得吃野菜。只有过年的时候,我们才能吃上一顿饺子,几顿两合面的馒头。我那时六七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别说吃面食了,水饭都得煮稀点,省点粮食。后来,我爹一提起这事就说,他对不住我,跟着他挨饿耽误了长个。哪是他对不住我,是我赶上了那个时候。”婆婆确实矮,身高只有一米五左右。公公说他身高一米六,根据我的目测,想必也是“四舍五入”了。两位老人每次仰着头打量高高壮壮的孙子,总是眉开眼笑。

  五十年前,婆婆嫁给了我公公,婆婆说,这是“从尿窝挪到屎窝”,娘家穷,婆家更穷。公公辩解说,那时候家家穷,谁家和谁家都差不多。婆婆说,娘家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断顿的时候全家人一起吃糠咽菜。婆家这里却有个讲究吃喝的公公,家里穷得叮当响,他不管,他只管自己吃好喝好。看来事实如此铁证如山,公公白了婆婆一眼,不再辩解。我替婆婆抱不平:“家里穷,我爷公公也不是不知道,光想着自己吃好喝好,太自私了。”

   婆婆慢悠悠地说:“你爷公公也是关里人,喜欢吃面食。家里的白面我们一点都不敢碰,你奶奶也不吃,都给他留着。自己家的白面吃完了,家里有啥我就给他做啥,可他不乐意,吃饭的时候摔筷子,说,这饭咋吃,这饭还有个吃?有时候干脆不吃。他是老人,岁数也大了,我不想惹他生气,只能出去借白面。等打了麦子,我再把白面还给人家。那时候家家都没多少白面,一次我就借一碗,一碗白面再多掺些苞米面,蒸一次馒头够他自己吃好几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借面借不到,他看我空着碗回来,也不说啥,给他单独做点苞米面粥,他也将就喝了。”

  四五十年前的婆婆,应该是个言语不多的厚道小媳妇。她至今在外人面前都不善言辞,心甘情愿地在角落做观众,当年拿着空碗挨家挨户张口借面,真是太难为她了。我那讲究吃喝的爷公公,是真正的“穷讲究”,他一生都没有机会认真讲究一回吃喝,四十年前就过世了。

  婆婆说,六十年前,她的愿望是天天吃白面馒头,最好天天吃饺子,可这个愿望在四十年后、二十年前才实现。二十年前,家里富裕了,不光能天天吃白面馒头,也可以天天吃饺子。真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饺子好吃,天天吃谁也受不了,啥时候想吃随便吃就好了。也不知咋回事,现在反倒爱吃两合面的馒头,苞米面多烫点,吃着才新鲜。

  “二十年前?”儿子说,“二十年前,我还没出生呢。”

  婆婆说:“是啊,你还没出生,可你一出生就赶上了好时候,你们这些孩子真是有福气。”

  公公趁机跟婆婆说:“你幸亏是嫁给我了,要是嫁给别人,你到哪儿去过现在的好日子?”

  我和儿子、婆婆顿时大笑,婆婆说:“嫁给别人也错不了,晚是晚了点,可我还是赶上了好时候。”

编辑:孙睿

绥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