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速度、质效同步提升。大打科技长入、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环境保障组合拳,工业经济不降反升。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13亿元、增加值62.8亿元、销售收入210亿元、利税33亿元,分别增长18.9%、24.2%、20.6%和34.8%,均超全省平均增幅。强化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拉动。帮助协调贷款15亿元,争取新型工业化专项、技术改造和贷款贴息等资金3663万元,协调国储粮和陈化粮110万吨。全市食品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工业近7成的增加值和8成以上的利税来自骨干企业。肇东中粮、伊利乳业、安达贝因美、青冈龙凤、望奎双汇北大荒、庆安鑫利达、明水三精制药等企业的平均增速都在30%以上。肇东大庄园二期、望奎成达肉鸡、北林段氏面业、海伦九鼎酵母等新上企业增势明显。加强园区载体建设。全市17个工业集聚区基础建设投入2.4亿元,新入驻重点项目39个,项目聚集效应愈加显现。哈大齐工业走廊肇东、安达项目区建设成效显著,辐射示范效应迅速扩大,又新引进大项目18个,累计入驻大项目70个;青冈工贸集中区起点高、气魄大,发展前景喜人;望奎西郊工业园、北林东富开发区、海伦工业开发区、庆安农产品加工区、绥棱九江工业园、明水格林和三精工业园、兰西亚麻工业园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培育了3个国家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3个省级以上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户,新建产学研联合体5个,全省唯一的牛奶检测中心落户安达。肇东中粮、青冈龙凤、兰西朝阳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作用日益加强。全市工业开发新产品50多种,获省级优秀新产品奖2个。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
——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业迈出新步伐。稳外需、扩内需,努力放大新的增长点。进出口贸易企稳回升。实现进出口贸易额7345万美元,虽然同比下降6.5%,但小于全省降幅23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47%,对俄贸易超额完成任务;实际利用外资3774万美元,增长4%。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汽车下乡工程顺利推进。改造提升县级配送中心10个,新建改建农家店600个,基本实现村屯全覆盖;销售汽车、家电下乡产品近11.5万台件,兑现补贴6700多万元,有力地扩大了农村消费。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全市各类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到215个。海伦大豆批发市场形成了买龙江、卖全国的集散效应;绥化申禄达国际家居建材城、电子商贸城、望奎农资批发市场建成营业;青冈工贸物流园、北林生资连锁配送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全市新建专业物流公司30多家,并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区域性粮食集团。物流经济对全市财政贡献率增长10%,安达市仅第三方物流就对财政贡献税收1.2亿元。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全市金融机构累计投放贷款250亿元,同比增加82亿元,增幅达49%,其中信用社投放贷款83亿元。哈尔滨银行在绥化设立一级分行,大庆商行落户肇东。兰西朝阳公司在美国柜台公示板上市,填补了我市上市公司的空白。全市成功申报小额贷款公司10家,肇东、兰西、青冈小额贷款公司已开业运营。建设银行发起的肇东村镇银行已纳入省规划。全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21.14%。全市金融业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为财政贡献税收1.5亿元。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民俗文化等地方特色旅游实现长足发展,旅游业收入实现5.6亿元,增长17%。社区服务业渐入佳境,在增加收入、带动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47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40.7%。非公经济进一步壮大,实现增加值296.9亿元,增长21.2%;实现税金19.1亿元,增长20.1%,占全口径财政收入48.5%。
--市本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经济总量、质量持续提高。完成财政总收入13.5亿元,增长13.3%,自身可用财力达1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北大荒米娃、索康乳业、新安工业硅、宝利多晶硅、申禄达大市场等8个项目投产运营,为优化本级产业结构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6个,总投资超过62亿元,是引进项目最多的一年。深圳中晶太阳能电池板、中粮30万吨稻谷加工、郑州白象方便面、浙江海运集团水泥、吉林中豆、大连石头造纸、北京首龙再生资源加工、美国细胞酶、南京润恒物流等项目不论是投资规模,还是发展前景,都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硅基材料产业被列入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必将有力促进该产业发展。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投资1.8亿元的22万千伏变电所基本建成,铁路专用线建设筹备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城市开发建设继续推进。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主次干道和巷路33条,累计修路已超过200条,新增排水管线9712延长米,新增路灯4000多盏。投入5000万元,开展了"十百千"创绿行动,新增绿化面积30多万平方米,被评为全省城市园林绿化先进市。中盟热电实现满负荷供热,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20多万平方米。投资1.6亿元的污水处理项目建成。制定出台了促进市区棚户区改造和商品房销售的激励政策,推动房地产开工面积达116万平方米。二、三级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交易额达8亿元。快速发展的房地产业,既拉动了住房消费,又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房价上涨,同时又为当年财政集聚资金5亿多元,仅地产净收益就贡献了2.69亿元,纯增1亿多元。各项惠民工程如期完成。拆迁棚户区4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75万平方米,均超计划1倍,又有6000多户居民陆续搬进新楼房。配建廉租房879套4.4万平方米,为5712户住房困难户发放补贴1840万元。棚户区改造累计政策让利百姓资金达6亿多元。社区建设成效显著。2个1000平方米、3个400平方米、5个300平方米的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建成。机关事业单位第二步津补贴全部发放完毕,人均实际增资350元。科技馆正式开馆。五星级宾馆和中国绿色产品特供中心开工建设。地下商业街如期开业,增加就业岗位1300多个。新区实验学校建设开始启动。城市管理加强。交管数字化监控系统投入使用,"三优"文明城创建取得积极成效,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