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奶牛冬季的饲养管理,是提高奶牛生产的关键技术。现就奶牛冬季的饲养管理概括几方面主要技术措施。
牛舍温、湿度调控
保温奶牛虽然具有耐寒而不耐热的特点,但是牛舍的温度一般要保持在8℃~16℃,在此范围内奶牛代谢率和产热量均处于最低水平,表现饲料消耗少,发病率低。如果牛舍的温度在0℃以下时,奶牛就要消耗大量能量以维持体温。因此,在冬季保持奶牛的适宜环境温度尤为重要。
防湿要保持牛舍通风良好,湿度不能过大,相对湿度不能超过55%。湿度过大,会对奶牛产生强烈的刺激,既影响奶牛生产,又能引起奶牛发生疥癣病,更不利于牛舍卫生。因此,每天要搞好通风,及时清除粪尿,保持舍内清洁干燥和空气新鲜。
提高饲料标准及饲料配制与应用
冬天,奶牛摄入的能量大多被用来保持体温,奶牛维持体温和生产的营养也要相应增加,一般比饲养标准高10%~15%。因此,冬季需增加15%的混合精料,这样才能保持或提高产奶量。
调整饲料配比 要保持饲料多样化。在日粮供给方面,蛋白质饲料不变,要增加能量饲料比重(玉米面的供给量要增加3%~4%)。在粗饲料方面,要保证有青贮、块根和酒糟等饲料,以此代替夏秋奶牛采食的青绿多汁饲料。
补饲适量的微量元素北方冬季奶牛的饲料成分比较单一,因此可在饲料中加喂15%的胡萝卜,使泌乳牛多产奶25%;或在日粮中添加人工合成的胡萝卜素制剂7g/头,可使泌乳牛在一个产奶期多产奶200kg。对不挤奶的奶牛,只在饲料中添加少量尿素来补充部分蛋白质即可,一般6月龄以上的犊牛日喂30g~50g/头,育成牛70g~90g/头,成母牛150g/头左右。但是,尿素的适口性差,可按1%与精料混合后拌草饲喂,喂后半小时内不宜饮水。要保证每天日粮中加喂钙、磷。育成牛缺乏钙、磷则生长受阻,易发生软骨症,严重时患佝偻病。产奶母牛和妊娠母牛为了产奶和胎儿生长发育,当饲料中钙、磷不足时,则从母牛骨骼中脱出钙、磷,长期得不到补充,则母牛由于长期脱钙,会出现骨质疏松、骨骼和肢体变形,严重影响母牛的健康和产奶水平。奶牛每千克体重需要钙6g、磷4g ~5g,每产1kg奶需要钙4.5g、磷3g。
冬季疫病防治
免疫入冬后对牛群必须接种口蹄疫疫苗以及其它预防奶牛传染病的疫苗,要求免疫率达到100%。
驱虫奶牛经过夏秋季节的饲养,最容易感染寄生虫病,特别是消化道疾病,危害较大,既影响奶牛健康,又影响产奶量,因此在奶牛入冬后要采取驱虫措施。一般驱虫可选用广谱、高效、低毒的阿维菌素或噻苯咪唑等药物,给牛空腹拌料一次饲喂。
消毒每天打扫完牛舍之后,必须用生石灰水喷洒牛舍过道走廊,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滋生。每周对牛舍用10%~20%的漂白粉全面消毒一次,禁止外来人员出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