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去沈阳,看看故宫,听说它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建造的皇宫。几个朋友说找个机会一定去看看,所以,我一直很神往这个地方。今年的夏天,我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我们一行人从绥化坐火车出发,到达终点站的时候,刚刚凌晨时分,沈阳还在安睡,我们就下榻到故宫附近的熙伦宾馆。早晨的雾气很浓,但是我们在宾馆的楼上,还是能依稀看见前方故宫院中的一切。
吃过午饭,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故宫。走过漆红色的大铁门,来到高高的城墙内,我们感觉那股来自远古的遗风。宫殿、城墙,一切都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就像保存了一部历史。虽然我们没有见证故宫的辉煌,却听说过它的没落。我们走近故宫,探寻它的厚重,抚摸它的温婉,我真正地懂得它的厚重悠远,竟是从那一条条灰色的石阶甬路开始,从那有几分枯朽却还挺拔的老树开始。对着矗立的故宫,我们合个影,留个念,心里别有一番滋味。当年的断瓦残壁,今天已修复一新,成了人们怀念历史的陈迹。我想,珍藏博物馆及私人囊中的文物是否也在向世人倾诉故宫昔日的光华风采呢?因为它孕育着厚重的历史与温婉的灵气。
走进大政殿,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非常的肃穆。据导游讲,大政殿是古代举行大典时所用之地,譬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队伍出征、将士凯旋等。因为我的祖辈都是满族人,所以,在这里,我依稀能透视到满族文化发展璀璨的光芒。而当我们看到那东宫、西宫等等大大小小的王妃和宫女居住的寝舍时,又不免想到了当时皇帝的淫乱和骄横,感悟到钱权和欲望带来的荣耀,以及这背后的肮脏。只是,如今已不再有那曾经至高无上的皇帝,和他的那些恭顺的臣民们。看来,历史真的不是猜测出来的,当时皇帝的奢侈,成就了我们对历史的研究。于是,我的眼神里有了时间的折痕和被世俗摧残的疤痕,似乎写满了无尽的迷茫和忧郁。但是,故宫依然坚毅地矗立着,桀骜不驯地彰显着傲骨和不凡的风姿。我想,见到了这些古迹,任何人就会被这里呼啸而来的历史情绪攫住。我对我的同事摄影部记者小宋说,有什么感受?他一脸的孩子气,说,很有收获,因为看到了历史,才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历史情结究竟储存多少。于是,我有些自豪,感到了一种历史的庄严与文化的使命。
我深情地凝望着故宫,也在凝望着历史。我想,无论是沈阳的故宫也好,北京的故宫也罢,它们在不经意间,都充当了历史的见证物,因为它们承载了历史的记忆而荣幸地接受万千游客的精神朝拜。它们是后人追溯历史、寄托情感的载体。因为它们的存在,人们有时总觉得历史人物离现实很近。与其说人们是在瞻仰历史文物,不如说是在保存一段民族的记忆。人们从千里之外、四面八方慕名而至,只是为了一睹它们的雄姿。从某种角度上看,或许也是为了了却自己内心的那份涌动的民族情结。
面对历史,我们却只能翻阅历史。但是,走进历史,远远地看古人走过的路,却能感悟人生。走出城墙,悦耳的音乐充斥着整个城市,今天毕竟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现在的一切也将成为未来的历史,我们有责任给后人一个同样动听的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