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我在绥化一百胡同看到一个人在流浪,这都大半夜了,那个人穿得很单薄,这么冷的天气,可别冻个好歹的,这样的流浪者是归你们救助站管吗?”
“喂,救助站吗?火车站前北林路上出现乞讨者,请你们管管。”
在市救助站的电话里,常传来这样的声音。其实,对于我市冬季的流浪乞讨人员,我市的救助工作早已建立了长效机制,而且是全天候的。
蜷缩在垃圾箱旁边,或者静坐在城市的一隅,不说一句话,或者振振有词地磕着头,面前一个小盆,里面放着路人施舍的硬币和少数的纸票……在绥化市区主要大街上,我们常常看见这样或那样的流浪者,他们中很多人蓬头垢面,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乞讨,偶尔也会在附近走动走动,属于被人忽视的群体。夏天的时候,他们袒胸露背,躲在树荫、路边等风口处纳凉,冬天的他们就比较可怜了,把别人送的或是捡的衣服一层层地裹在身上,有的根本称不上是衣服。
“有些人是职业的,比如说,在我市乞讨者当中,有个兰西县的,这个人我们连续好几年都在同一个地方看到,而且拒绝我们救助。”市救助站副站长胡景军对记者说。据了解,在我市街头徘徊的流浪人员不少靠乞讨为生,有一部分人本身患有精神疾病或其他疾病,有的年老体衰,生活困苦。
“对于流浪人员来说,冬天恐怕是最难挨的。”胡景军介绍说,为了掌握更多的流浪人员情况,以便向更多的人提供救助,救助站每天都安排工作人员在大街小巷不间断巡逻,坚持有一个救助一个,力求让更多需要救助的人员不挨饿、不受冻、不耽误时间治病。特别是进入寒冷的冬季,救助站更是增加了晚间巡查次数,发现危重病人、精神疾病患者,及时地送到了定点医院进行治疗。对于那些能自行返乡的外地流浪乞讨人员,市救助站在履行各种手续的前提下,还资助了他们返乡的车票。
尽管在街头流浪要忍受严寒酷暑的摧残,遭受饥饿病痛的折磨,可还有很多流浪者拒绝进入救助站或接受救助人员的帮助。很多流浪人员平时自由散漫惯了,不太愿意进救助站,他们觉得那样会受拘束。
胡景军向记者介绍说,流浪人口接受救助和市民主动参与救助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现在,市救助站已经建立了流浪乞讨人员现场劝导、护送、紧急救治、发放御寒衣物、食品等的工作体系,对来救助站的求助者提供食宿、帮助联系亲属、资助返乡凭证,对在站内突发疾病者给予及时救治,对流浪人员实施全天候救助,市救助站24小时保持救助电话畅通,使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