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钢架大棚鳞次栉比;公路上,满载农产品的车辆驰向四方:园区内,龙头企业产销两旺……
依托农业办工业,将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管理、销售等生产要素有效组合,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围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田野成为车间,农民当上工人,田野上的“工业革命”正在黑土地上悄然兴起,广袤农村到处高歌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产业化富民进行曲!
我市农牧资源丰富,今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5亿公斤,可为全国人均提供粮食约8.4公斤。盛产玉米、大豆和水稻,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草食畜牧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寒地黑土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根据我市不同地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构建了七大优势产业带,即:以肇东、青冈、望奎、兰西724万亩为主的优势玉米产业带;以海伦、庆安、北林、绥棱352万亩为主的优势大豆产业带;以庆安、北林、绥棱268万亩为主的优势水稻产业带;以兰西、青冈、望奎10万亩为主的优势亚麻产业带;以望奎、北林、明水、海伦、绥棱86万亩为主的优势马铃薯产业带;以肇东、安达、青冈62.3万吨为主的优势乳品产业带;以望奎、青冈、兰西、北林542.7万头为主的优势生猪产业带。目前,这7大产业带都已具备规模。我们紧紧围绕优势产业带,突出地方特色,以发展龙头企业为核心,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以龙头企业为牵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努力做大、做优、做强这7大优势产业。
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贡献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已发展到50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9家,其中国家级8家,市级龙头企业72家。加工型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已达到12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7亿元,创利税12.5亿元,同比增长10%、12%、8%。今年龙头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12项,总投资达7亿多元。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已由去年的24家发展到33家,年实际加工农产品量达到680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
品牌开发不断加快,品牌效应不断显现。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我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开发和创建了30多个知名品牌、近百个系列产品,寒地黑土绿色食品品牌已达到8大系列、155个品种。玉米产业的肇东中粮“钰”牌酒精,成福集团“冰花”牌调味品,青冈龙凤公司“尽美”牌玉米淀粉、市本级昊天的“尽美”牌变性淀粉,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都享有较高知名度;水稻产业的鑫利达“庆鑫”牌、“双洁”牌、“阜”牌大米等产品在全国各大市场久负盛誉;大豆产业的佳地“地赐康”牌大豆皂甙、异黄酮,
“冬雪”牌豆油和“冬雪”牌的豆粕等在全国各地及韩国、日本及欧洲都有良好的市场。青冈赛美的“赛美”牌葵花仁全部销往欧洲市场。
基地规模不断拓展,促农增收的拉动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种植业基地面积发展到1687万亩,畜禽基地饲养量达到9086万头(只),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达到73.3万户,定单面积980万亩,签定各类农业产业化合同订单40万份。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实现较大社会效益,进一步促进了城乡人口就业形势的好转,全市各级各类龙头企业直接消化就业人口近10万人。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2200元以上。
我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根本任务,以推进农业资源大市向农产品加工大市转变,建设全省一流农区工业化示范区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核心,以粮食、畜牧和经济作物三大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打造前沿和终端产品,提高精深加工层次,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和节能环保型转变,带动基地标准化建设,整合品牌、整合资源,打造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形成市场引导、龙头带动、中介联接、基地依托、政府服务的产业化运行格局。
5年内,除本市市场所需鲜活食品外,农产品全部实现就地加工转化。以全省农业资源为依托,把我市建设成为对全省资源有较强凝聚力的农产品加工中心,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达5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