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绥化12月18日讯隆冬时节,记者踏上海伦市海北镇西安村这片茫茫白雪覆盖下的黑土地,但是这片土地上,“个人”这个概念正在淡化,界限已经不再分明。6组农民赵云洲乐呵呵地说:“今年我把承包的24亩地转给镇里的农机合作社耕种,我们爷俩腾出时间外出打工,全年土地分红加打工收入3万多元。”在海北镇像赵云洲一样成为土地“股东”的农民有四分之一。海北镇是大豆主产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家家户户用小型农机耕种,而相邻的北安农场则使用大农机,海北镇积温比北安农场高,自然条件略好,但海北镇的大豆单产却比北安农场低25公斤左右。
原因在哪里?海北镇特意来到农场取经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地不行,是小机具整地不达标,犁底层打不破,导致耕地通透性不足,降低了土地产出率。要解决此问题,非大机具莫属。
当时,全镇100马力以上的车一台也没有,于是,镇党委每年秋季就劝说农民雇用大型机车进行深松连片整地,到2006年有近百户的大豆亩产超过200公斤。大马力机械作业效果得到了农户的认可。2008年,海北镇积极争取到了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建设项目,组建了海伦市海北现代农业农机作业合作社,机车保有量达72台(套)。
合作社实行股份制的经营方式,由项目区所在村和农机大户入股。今年,通过委托经营的形式将项目区3个村2366户的土地转给农机合作社,使这个合作社的土地面积达6.4万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24%。农机合作社用工业化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采取“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的“六统一”模式,因地制宜测土配方施肥,让土地“吃”上科学合理的“营养配餐”。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投入,亩增产15公斤;亩降低生产成本10元,平均每个入股农户增收1000元。
大型农机的威力和规模经营的优势凸显,眼见为实的农民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目前,这个镇的农机合作社明年流转土地10万亩的合同已经签订。
合作社解放了生产力,为全镇新增外出劳动力2500人左右,他们从土地中走出来,投身到务工、经商,步入了更广阔的增收天地。许多农民说:“土地流转出去,我们有了分身术,来钱道就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