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科教新闻 正文
加大治懒治庸力度建高素质干部队伍
http://suihua.dbw.cn   2009-12-01 16:41:41

   长期以来,一些干部不作为、不能为的“庸、懒、散”现象一直为人所诟病,广大群众对“庸官”、“懒政”现象强烈不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大“治懒治庸”的力度,吹响了全国“治懒治庸”集中号,目的是切实提高我国干部素质,建立起一支高效、廉洁、服务型的干部队伍,确保“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治懒治庸是一个老而弥新的课题。所谓懒政者、庸政者,就是专门指那些光拿钱不干事、高高在上、严重脱离群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懒的具体表现为不作为、慢作为、工作任务不落实、不思进取等懒惰习气。庸的具体表现为在其位不谋其事、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创新精神、抱残守缺、对群众疾苦和诉求视而不见、遇到困难绕着走、遇见矛盾就躲、就推,躲不开也不明确表态,打太极、和稀泥、推诿扯皮、不敢碰硬等庸碌漂浮风气。总之,不想干事谓之懒,不能干事谓之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庸懒官员的主要特征。

   由于过去只要在位不出大问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即使再平庸,再无政绩,都可以不丢官甚至升官,这种官场“潜规则”的存在,导致了庸懒者庸庸碌碌不负责任,偷奸耍滑不思进取,办事拖拉无所作为,工作散漫不在状态。懒庸者虽然表面上不明目张胆去违法犯罪,但由于他们手中掌握着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却不尽忠履责,不少官员以损害公民正当权益和政府诚信体系作为代价,宁可误事不伤和气,隐性地激化党群、干群矛盾,影响党风、政风乃至社会风气,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

   加大治懒治庸力度,对于不想作为、不能作为的干部,坚决请他们“让位”,“有为才有位”,为官就要为民,有位就要有为,这是对党员干部最起码的要求。可以说,不治懒、不治庸,就无以谋发展、创事业。“治庸治懒”和“选才选贤”一样,关系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赏及无功,无以劝善;罚及无罪,无以惩恶。唯赏与罚,不可不当”。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大治懒治庸力度,预示着“治懒治庸”将成为新一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也为那些仍做着官运亨通、飞黄腾达美梦的“太平官”们敲响了警钟。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党面临的考验和挑战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加大治懒治庸力度,建设廉洁高效的党员干部队伍,是我们党的建设久而弥新的课题,是时代的需要,群众的呼声,也是改革的必然。

   要想杜绝干部队伍中的庸官懒官,真正掀起“治庸风暴”,使“南郭先生”无法生存,笔者建言:

   一要健全完善“问责”机制。“问责”一词被舆论广泛关注,始于非典时期。在2004年,《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的实施,使“问责”成为国家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是实事求是地讲,一直以来,以往的“问责”往往是有错问责、有限问责,问责的结果大多流于形式化、表面化。近日,中央连续下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相关制度,贯穿了“有错是过,无为也是过;有错要问责,无为也要问责”的理念。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问责”机制,使“太平官”们不能再安享太平,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不再有生存的空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作风不再有滋生的土壤,无为就无位,无为就是失职,无为就要腾位让能。

   二要健全完善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干部任用条例》中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推行选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干部的任期制度,实行干部职务任期、任职试用和辞退制度,对党政领导干部免职、降职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保证干部能上能下特别是“能下”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的开拓进取精神,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在实践中更加准确地考察识别干部,提高用人效益。

   三要健全完善干部考察制度。干部考察是干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手段,是选拔任用干部的前提条件。搞好对干部的全面考察,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不仅要了解干部工作方面的情况,而且要了解干部思想、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情况,把干部8小时以外的遵纪守法情况纳入考察范围,既要突出主要表现和主要特长,又要客观公正地反映主要缺点和不足,真正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让“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挑大梁。

   治庸治懒,促能促勤。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绥化市委讲师团 副教授 桑冬莲)

 
作者: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睿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