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通肯河畔米粮仓
http://suihua.dbw.cn   2009-11-27 16:43:54

  海伦,典型的农业大县,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1958年,海伦市粮食总产达到3亿公斤,全国6亿人口人均0.5公斤,获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国务院奖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投入的增加,海伦市1994年粮食产量在全国列第13位,1995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1998年粮食产量跃居全国第3位。2000年以来,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中国高淀粉玉米之乡、中国绿色马铃薯之乡、全国高油大豆基地建设示范县。

  今年,在粮食高产创建上,海伦市以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为牵动,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在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总产实现了15.8亿公斤。

  玉米、大豆、水稻是海伦市的主栽粮食作物。围绕三大主栽作物,海伦市实施粮食产能工程,扩米、优豆、稳稻,大力推进粮食种植结构战略性调整。粮食产量的高低,种植面积是基础。为此,海伦市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到403万亩,比去年增加30万亩。优化作物种植、区域生产和品种结构,经济作物面积压缩到6.9万亩,比去年减少30万亩。玉米由165万亩增加到216.2万亩,水稻面积由47万亩增加到51.8万亩,大豆由131万亩调整到124.9万亩,马铃薯面积由26万亩调整到8.4万亩;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沿河和五大灌区乡镇重点发展水田生产,南部和中部乡镇突出大豆、玉米生产,北部乡镇突出大豆生产,实施区域种植,实现适地适种;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海伦市合理种植优质、适宜品种。大豆种植继续实施高油脂、高蛋白和芽菜类3区种植,实行专品种种植,专品种收购,玉米重点向专用品种上发展,水稻突出发展长粒型、黏香型等市场需求量大、竞争力强的品种。

  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支撑。为了发挥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海伦市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宣传、培训、推广。去冬今春以来,共举办科技大集50次,电视讲座65期,各种培训班100多场次,印发技术资料3万余份,挂图3500多张,培训农民和农村干部人员50万人次;重点推广落实大豆大垄四行栽培模式30万亩,45厘米双条密植栽培模式3万亩;玉米Ⅱ1465栽培模式10万亩;水稻大棚钵体育苗抛秧8万亩,大棚钵体育苗人工摆栽5万亩,机械插秧6万亩,大棚钵体超早育苗10万亩,推广生长促进剂“彩特美”细胞酶叶面营养剂1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20万亩。

  高产创建带动了海伦市粮食产量上水平。今年,海伦市落实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4个。其中,国家级大豆示范点1个,国家级玉米示范点两个,省级玉米示范点1个,总面积108万亩。针对今年旱情严重实际,海伦市为高产创建示范点无偿打井6眼,免费下摆海玉6号玉米种子750公斤,提供育苗纸册5000册,为高产稳产提供了可靠保障。

  当大豆摇铃、玉米籽粒饱满时,省农委组织的专家组来到海伦市,对这个市的国家、省级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示范区、辐射区分别进行了测产。

  经测产,国家级大豆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较非创建区实际亩增产77.3公斤,示范区平均亩产较非创建区平均亩增产25.4公斤,辐射区平均亩产较非创建区增产17.3公斤;国家级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较周边增产166.5公斤,省级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较周边平均亩增产158.3公斤;国家、省级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亩产较全市平均亩产增产57公斤。通过高产创建引带辐射,大幅度增加大豆、玉米生产科技含量,提高单产水平,增加粮食总产。

  病虫害防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粮食的产量。进入5月份以来,海伦市发生黑绒金龟子、草地螟、大豆根腐病等病虫害,农技人员迅速深入到田间地头,查测虫量和病害发生情况,及时印发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指导农户开展防治工作,并在市电视台设立专题栏目,宣传、培训农民掌握病虫害调查,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今年,海伦市加强玉米、大豆、水稻3大主栽作物安全成熟,确保了粮食产量。

 
作者: 革文 忠颖 宝峰 大勇 张树林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睿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