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经济新闻 正文
海伦建立880个外埠劳务基地
http://suihua.dbw.cn   2009-11-20 16:11:40

  东北网绥化11月20日讯今年,海伦市针对世界金融危机和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采取新举措,实现了输出人数不减,劳务收入不减的实际效果。全年可望转移劳动力1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6亿元。

  这个市把建立稳固的劳务基地作为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在手上。他们通过建立定期回访制度,融通感情,密切联系,不断巩固老基地;通过实施能人战略,加强沟通,借力兴业,不断建立新基地;通过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走出家门,认真考察,不断开辟新基地。到目前,全市共建立外埠劳务基地880个,其中规模以上的劳务基地171个,聘请各类信息人员208人。这些劳务基地每年可稳定输出农村劳动力达8万多人。

  这个市在输出劳务人员上,具体采取了典型示范引带、亲缘关系帮带、能人领带、组织联带等四项引带措施。他们发现、总结和推广各类劳务输出典型62个,编辑了《群英荟萃谱新篇》一书,通过有说服力的实例,用身边典型,教育身边的人,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实现了由过去的零星输出到现在的规模输出的跨越。东林乡玉泉村在辽宁西柳市场上务工经商人员由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60多人,从经营服装发展到运输、配货等领域,37台货车包揽了西柳至广州、西柳至上海的两条货运专线。亲缘、地缘、人缘关系对牵动劳务输出的作用很大。这个市外埠基地有很多都是通过这一途径建立起来的。前进乡民主村姚明国通过打工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在大连成立了天洪源塑料厂,从家乡带出60多人在他的企业务工,人均月工资在1500元左右,年可增加农民收入近百万元。这个市有的在外创业有成,吸引大批农民工就业,有的回乡创办企业,成为返乡创业带动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企业家。通过市、乡、村的严格考察,实现有组织的有序输出是提高服务水平,确保输出质量的有效措施。这个市有组织的输出农村劳动力已达2.8万人,占输出总数的17.2%。

  这个市努力在重点产业、城镇开发建设、新农村建设上拓展内转空间。他们主要依托糖产业开发、大豆产业开发和马铃薯产业开发,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吸纳劳动力就地转移。仅海北镇大豆收购点就达200多个,收购旺季从业人员加贩运人员就达2600多人。祥富镇粉面加工小作坊达43个,加工旺季从业人员达800多人。此外,东风镇花木公司的苗木产业、海南乡木材加工产业、福民乡肉狗养殖贩运产业等各具特色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也在转移本地劳动力中充分发挥了吸纳作用。今年,这个市在建楼房面积22万平方米,新立项开发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市内道路建设12公里。不计算农村小城镇开发建设面积,仅市内开发建设工程就可提供务工岗位1.6万多个。在新农村建设上,共修建通村路102公里,过境高速公路25公里,泥草房改造450间,新增劳动岗位3000多个。

 
作者: 朱忠颖 颜科欣 张树林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睿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