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北林异地开发累计生产粮食60亿公斤
http://suihua.dbw.cn   2009-11-09 16:46:12

  东北网绥化11月9日讯金秋时节,北林区四方台镇兴旺村农民项天武在友谊农场种植的180公顷水稻喜获丰收,亩产可达到500公斤以上。1995年项天武举家来到友谊农场从事异地农业开发,起初种水稻40公顷,今年项天武种植180公顷,配套了先进的农机设备和运输车辆,资产达500多万元,成为种粮大户。

  北林异地农业开发,硕果满金秋。

  1992年10月,原绥化市农业开发办与红河农场签订了第一份异地农业开发合同,如今北林区异地农业开发走过了18年风雨历程。当时原绥化市与农场的开发协议成了秘密君子协定,但开发实践和成功经验得到认可,1993年异地农业开发大幕在建三江大地上拉开。原绥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跳出绥化建绥化、异地再建半个绥化的奋斗目标,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从事异地农业开发的农户,短短5年间异地开发面积扩展到75万亩。

  18年来,北林区异地农业开发累计投资50.9亿元,共为国家提供粮食63.06亿公斤。今年北林区异地农业开发120万亩,集中分布于建三江、红兴隆、宝泉岭、嫩江等地,开发户数7500户,人数2.4万人。今年水稻平均亩产预计达500公斤,总产6亿公斤,总产值9.84亿元,总收入4.6亿元,户均纯收入5.2万元以上。近10年来,从事异地农业开发的农户平均每年都在4万人以上,人均收入3800多元。异地开发超100亩的农户上千户。秦家镇农民刘文和1995年到友谊农场种植20公顷水稻,今年种植了170多公顷,开办1家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产、加、销一体化,拥有资产600多万元,成为农民企业家。

  异地农业开发以种植水稻为主,开发户把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带到了建三江地区,促进了当地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和种植水平逐年提高,成为当地农业生产主力军,拉动了两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建三江地区水稻产量由1992年亩单产10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多公斤,以稻治涝确保了建三江地区粮食稳定增产,为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提出铺牢基石。

 
作者: 马先才 张贵文 孙红卫 韩玉江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