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等水四五天,现在用水一袋烟,种稻不用打井再扛锨,坐在地头水到边,省心省力又节本,稻谷优质又高产。”这一句顺口溜形象地说出北林区国家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户带来的益处。北林区今年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仅国家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项目就投资8510万元用于建设硬质化渠、配套建筑物、开挖疏浚沟渠等“射线式”节水灌溉系统,受益农田达15万亩。
在北林区国家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秦家镇盛昌种业科技园区内笔者看到,这里田、林、路、沟、渠综合配套,规划合理,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体系,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谈起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民带来的益处,多年来一直从事水稻种植的秦家镇农民王兴江兴奋地说:“现在种地真是省钱、省心又省力了,以前用土渠引水,跑冒滴漏特别严重,水流到这里得一星期,现在只需要几个小时。”
而在去年,王兴江的50亩地一到水稻生理需水关键时期是最忙活的,浇地的水渠因为是土坯,每次都得雇上几十人帮着堵漏疏渠。由于当时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很多农民和他一样经常为用水效率低和无水而发愁。筑千里长渠,引来源头活水。北林区借助投资17235万元的国家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项目建设,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提档升级,北林区秦家、双河、兴和等5个水稻生产的重点乡镇的农户全部受益。
活水流入润万亩良田,也激活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热情。随着项目区各种相关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农民种田的科技意识也在逐渐提高。秦家镇农民张悦对笔者讲:“原先是土壕,说漏就漏,水资源保证不了,先进农业技术有心不敢用,只能眼巴巴看着。”今年张悦利用家里的50亩承包田与绥化育桑种业公司开展水稻新品种繁育展示项目,试验水稻品种86个,示范水稻品种12个。
北林区通过水利工程建设,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水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了,亩可节水170立方米,仅国家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年可增产水稻2250万斤,节本增效8234.3万元,农民人均节本增收2744元。良好的农田水利基础提升了粮食综合产能,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为农民增加收入上了一道保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有效促进了水稻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