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乍凉8月时。青中公路西20公里处,青冈县建设乡双富村近万亩高产高效玉米青翠宜人,鸟瞰似碧,远眺如帐……旱涝而后旺盛依然,丰收在望。
“玉米秸高1.91米,籽穗长34厘米、直径7.5厘米,估计亩最高产量可达1100公斤……”日前,县政协、农委和乡村部分干部群众以及农业科技人员来到双富村高产玉米田间共议天灾之后丰收之年。
“农业生产要提高生产效率,让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咋办?用土地入股,秋后分红,入股后的农民出去该干点啥干点啥。”村委会主任姜再富胸有成竹。2006年双富村在全县率先成立了瓜菜合作社,2007年成立了玉米高产攻关合作社。农民拿土地入股,合作社使用大型农机具连片耕作既提高了效率,又提高了产量。入股的农民有的举家外出打工,有的搞起了畜牧养殖,有的从事个体贩运,秋后回来分红利,一举两得。今年全村有57户农民入股,入股土地面积9300亩。
“土地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必须在高产上下功夫,高产农业的出路在于注入科技含量,同时农业项目的选择要围绕产业化开发。”农委主任宋国忠有感而发。今年该村玉米攻关合作社的9300亩土地,围绕龙凤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玉米加工项目普遍采用了高产高淀粉玉米下地、覆膜、喷灌等先进耕作技术。平均亩产可达900公斤,亩增产250公斤,亩增收300元。
村会计算了一笔账:土地入股后,合作社进行统一整地,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合作社的农民彻底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平均每户打工或干个体等行业的农民人均收入可达7000多元,每户每人拿出8亩地入股人均可分得红利2500元,今年合作社人均收入可达近万元。可创全县乃至全市农民收入新高。
“农民成立种植业合作社,连片经营降低了劳动成本,便于大型农机具和新兴农业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以及抗风险能力,同时解放了大多数劳动力发展副业,这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水平的好路子。”县政协主席郑建军对双富村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青纱帐里话丰年,金秋天高,精神气爽。双富村模式已不是简单的示范和试验,而是一种典范、一座里程,它昭示着传统农业区域现代农业、农村的发展方向和必经之路。乡村采风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