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张福堂,少将军衔,望奎县火箭乡红三后村人。1944年出生,1963年入伍,曾任解放军190师569团战士、独立守备8师24团团长,合江军分区参谋长、黑河军分区司令员和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2002年退休。
———访我市望奎籍将军、原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张福堂少将
7月26日下午,在位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朝阳区怡军苑小区的张福堂将军家里,将军正在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荧屏,画面上是参加代号“2009和平使命”中俄联合反恐演习的各方联合向“恐怖分子”老巢发起攻击的情景。将军看得入神,继而显得十分激动,因为中俄两军今天能够作为战略伙伴并肩“作战”,将军是做出过贡献的。回想起当年为使两军化敌为友、铸剑为犁而和战友们辛劳奔忙的日日夜夜,将军心里充满了自豪:军人的职责,不仅要卫国戍边,准备随时歼灭来犯之敌,更要致力于使国家处于一个友好和平的环境中,这不仅是对国家的贡献,更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将军是望奎县火箭乡红三后村人,其父是该村解放后的第一任村长,后来辗转成为一名钢铁工人,在山西太原钢铁公司工作期间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父亲的影响,将军养成了做人做事荣誉至上的理念,因此将军无论是在边防部队还是在军区机关工作,都致力于带出一流的军队,做出一流的业绩,让祖国和人民满意。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两军关系曾一度紧张,甚至发生过武装冲突。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居住在两国边境地区的居民在生产生活中也迫切希望改变这种“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1985年,时任合江军分区参谋长的张福堂被任命为中苏边防事务总代表,负责处理合江军分区担负边境防务地区的中苏边防事务。
这期间,将军通过努力解决了很多边民生产生活中涉及的边防问题。我方边境渔民一直为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在捕鱼时经常不知不觉越过界江的主航道,进入苏方领土,而当时苏方处理这个问题经常是很机械,造成很多越境渔民被扣押,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渔业生产。就这个问题将军先后多次与苏方接触、交涉,最终对方同意对越过主航道捕鱼的中国渔民只给予提醒和警告、不扣押。此举的施行,大大提高了渔业产量,加快了边境地区的致富步伐。
军方的频繁接触,带动了两国其它部门、行业的交流合作,直接推动了两国边境地区的经贸往来,特别是同江口岸和界江对面的比罗比詹市的边贸交易额一年登上一个新台阶,这种状况为边境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军还努力促成两军特别是负责担负东北地区防务的沈阳军区与苏方远东军区的军事交往和军事交流。1986年,以张福堂为团长的我军军事代表团应邀赴苏联远东军区进行友好访问,这是中苏关系解冻后我军派出的第一个访苏的军事代表团。这次访问,成果显著,双方确定了定期会晤、会谈制度以及通过旗语等信号进行联络的方式。不久,张福堂又以军事观察组组长的身份两次参加了苏方远东军区举行的军事演习。
一名真正的军人,无论在哪里都必须保持军徽的闪耀。父亲曾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的事迹经常鞭策和鼓励着张福堂去追求工作的完美。
1992年,张福堂调任黑河军分区任司令员,他到任后,首先对全体官兵进行思想、观念教育,引导广大指战员树立卫国戍边光荣、不惧边地苦寒的思想意识,教育官兵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军人的意志。同时,他还努力改善官兵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其待遇,让官兵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祖国和人民的关怀,安心戍边,巩固国防。他还主动带领指战员虚心学习兄弟部队乃至边防经验,不断改革值勤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将这支队伍打造成了北疆卫国戍边的铜墙铁壁。不久,沈阳军区在这里召开现场会,组织东北三省的边防部队到这里来学习经验,被全军树立为先进典型的黑河“好八连”就是他在黑河军分区任职时实现的。将军在黑河军分区的表现受到了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等领导的称赞。
张福堂到吉林省军区担任副司令员后,组织军区机关人员进行“大练兵”,学习实用技能,通过学习,当时机关的指战员都学会了汽车驾驶技术,计算机操作都达到了国家二级水准,还在各级军报和军事杂志上发表300多篇论文。1999年,吉林省军区司令部被沈阳军区评为先进司令部。
在将军全身心投入部队建设的同时,将军始终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家乡。用将军自己的话说,看电视首先要看黑龙江电视台,甚至天气预报都要看看绥化的阴晴冷暖。当我们把家乡的最新发展情况向将军介绍后,将军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向我们表达了希望在晚年能够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量的愿望,他还对绥化市乃至望奎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