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九八抗洪,他带着儿女齐上阵
http://suihua.dbw.cn   2009-08-10 10:14:04

  人物小传:葛成文,少将军衔,黑龙江省肇东人,生于1941年12月,1959年11月入伍,1963年入党。先后在解放军第39集团军任某师装甲兵科参谋、作训股长、装甲兵处处长,某师参谋长、师长、集团军参谋长和吉林省军区司令员等职。2002年1月退休。1981年和1991年先后在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和国防大学学习,曾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访我市肇东籍将军、吉林省军区原司令员葛成文少将

  7月27日上午,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新民主大街附近的一栋住宅里,“解甲归田”的葛成文将军在陪着九旬老母亲看电视。这时,电视新闻里播出了吉林省局部地区遭受暴雨袭击的画面……老人似乎有点触动,问身边的儿子:“哪儿又发大水了,不能像那年那么大吧,看你们仨都在江边的坝楞子上,可把我吓坏了……”

  在和我们的交谈中,将军详细向我们讲解了老母亲说的“那年”的事儿……1998年夏季,全国多条主要河流出现全流域的洪灾,时任吉林省军区司令员的葛成文将军奉命率10万大军奔赴嫩江、松花江抗洪抢险一线。在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里,将军率领10万抗洪将士同洪魔展开了殊死搏斗,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立下了不朽功勋。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前往抗洪一线慰问将士,在同吉林省军区医疗救护队女军医葛峰握手时,陪同在身边的时任吉林省委书记张德江指着同时陪同在胡锦涛身边的葛成文将军说,这就是葛司令员的女儿,他的儿子葛雷同时也在抗洪最前线……听到这里,胡锦涛对他们父子三人齐上阵、并肩作战抗洪魔的举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将军记忆犹新,他说,那段日子把年逾八旬的老母亲吓坏了,我们爷仨都在江边坝楞子上,江水汹涌,洪峰随时都会到来,老太太怕我们有闪失啊……她天天看电视,看到我们的身影,她就少点惦念,看不到我们就担心……本想给家里打电话报个平安,但军情紧急,我的电话只能用于指挥作战或通报战况、了解汛情,所以直到部队凯旋我始终没有给家里打一个电话……讲到这里,我们似乎能感觉到将军对老母亲的愧疚,但自古忠孝两难全,将军的做法让母亲和家人为之牵肠挂肚,心神不宁,但却换来了抗洪斗争的早日胜利,换来了成千上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问将军,想没想过一旦有闪失,你们父子三人都面临危险?将军说,从参军入伍那天起就知道当兵要随时面临危险的,而战争就是要有牺牲,抗洪就是一场战争,就是我们仨不幸都“光荣”了,那我们也值个儿,因为我们没有辱没军人的荣誉和称号。将军的话不多,却掷地有声,让我们内心里充满敬意和感动。

  在和平年代,执行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是最能检验军人素质的。既然谈到了著名的“九八抗洪”,我们当然不能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索性就向将军更多地了解了当时的情况。一次,由于洪峰来势凶猛,位于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月亮泡一带的防线告急,有人建议弃守后撤,但葛成文却力主坚守。最终,他的部队所负责的这一带防线没有一处决口,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赴前线指导抗洪时称赞他们“创造了奇迹”。

  我们问将军,当时力主坚守,想到过一旦失守的后果吗?将军的回答同样掷地有声,我是黑土地上长大的农村孩子,没啥能耐,但敢作敢当,我下的命令,出了问题当然首先我负责。将军的这番话,不一会儿就得到了佐证。就在我们交谈期间,碰巧,将军的老战友、老部下、我市海伦籍的于得水将军前来探望他,于将军向我们介绍了葛将军的一些轶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作敢为、用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来擦亮军徽和将星的军中硬汉形象。1985年,辽河流域发生洪灾,辽河油田40多名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被困在几处油井井架上等待救援,在尝试了各种办法营救行动均告失败后,时任师职干部的葛成文下令调用水陆两栖装甲运兵车施救,这时,身边人员提醒,动用装甲运兵车是否需要请示上级,他果断地回答,来不及了,先救人再说,上级要追查责任我全担着。事后,他主动找到上级,并声明:未经请示动用水陆两栖装甲运兵车救人是我下的命令,给啥处分我都接受,反正40多条命救活了。

  在采访将军的过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黑土地赋予将军的质朴、正直和坚韧等品质一直在决定着将军的为人、为官的方式、方法,那就是,不抛弃、不放弃、不气馁。用将军自己的话说,在农村啥苦没吃过,有了在农村生长的经历,遇到啥难处也没有克服不了的。

  在将军担任某集团军装甲兵部部长期间,部队组织演习,由于当时装甲兵刚刚由独立兵种归建于集团军,很多集团军首长对装甲兵工作并不熟悉,便想到由葛成文担任导演指挥,这时,很多人都为他捏了把汗:老葛,你一个部长,能行吗?行!葛成文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大家的疑问。其间,他成功导演指挥了5次军事演习,使该军装甲兵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了磨砺。

  1985年,将军奉命到驻辽西锦县某师任师长,这是一支由开国将领黄克诚创立的部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但由于历史原因,这支部队的基础条件很差,部队营房缺水少电,甚至冬季没有暖气,指战员们晚上睡觉要戴着棉帽子。面对这样的困境,将军决心“改天换地”,不能让老一辈创造的光荣在自己的手里丢掉。现在看来,将军当时的做法拿到现在都是不过时的,那就是在组织部队开展生产时,施行“养殖业集约化,种植业规模化”。将军回忆说,那时部队也都种菜、养猪,但以连为单位各自为政,选的品种也都五花八门,特别是养猪,分散饲养不利于防疫,又互相争饲料,将军到任后,就施行了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把各连小打小闹式的方式办成大猪场和大菜地,除了满足军需外,还能创收改善部队基础建设。3年下来,师部盖起了楼,营房全部安装了暖气,部队的环境大有改观。

  但就在这时,上级来了命令要调走葛成文。听到消息,师里的几个团长极力挽留,并向上级力谏不要调任将军走,就这样,将军又在这里干了5年。8年时间,将军把一个干部、战士都不愿意来的落后部队打造成了全军区、乃至全军著名的先进部队,沈阳军区后勤部和总后勤部先后组织现场会推广将军的工作经验。

  如今“解甲归田”的葛成文将军表现出了更多平民情怀。他告诉我们,虽然常言说,父母在,不远游,但当兵从军后,戎马倥偬,回家的机会很少,陪父母的时间更少,现在要把欠缺的补上,多在家陪陪老母亲。将军告诉记者,参军前,他已经在家乡的小学当上了教员,每月有3元的工资,这在当时对于一个人口很多的贫困家庭是很大补助,但将军的父亲是大队的“老民政”,每年征兵时都挨家挨户地动员别人家的适龄青年参军,而自己家的孩子却没有当兵的,这让他很难堪。所以,尽管母亲那么舍不得,将军还是毅然背起了行装,于1959年11月20日,从他的家———肇东县五站公社正义大队后十三户屯走出去,从此,踏上了一条光荣之旅。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都是横戈马上行。近半个世纪的从军生涯,将军军务繁忙,但将军始终对生养他的家乡充满深情,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当得知我们要来采访,正在长白山陪战友的他特地提前赶回长春。我们向将军介绍了家乡的最新发展现状,将军得知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到肇东市考察,并对当地的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时,十分高兴,他边看我们带去的最新印制的宣传画册边说,这回咱们的家乡要有更大的发展了,我虽然年龄大了,但还希望能为家乡尽点力,希望看到家乡更美好的前景。

 
作者: 刘宪武 李伟东 张强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