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7岁的王劲松,1963年出生在绥棱县绥棱镇,现任北京市教育学院艺术系讲师。少小就喜欢绘画的他在小学时就被抽调到县文化馆参加活动。1978年初中毕业后,王劲松考入绥化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班,从此踏进了专业美术领域的他更是对绘画达到了痴迷的程度。1980年师专毕业后,王劲松先后在绥棱工艺美术陶器厂、绥棱第二轻工业局、绥棱县技工学校等单位工作过,虽说工作安心、生活安逸,但有着更高追求的王劲松没有因此而放弃艺术,尤其是在绥棱技工学校教书期间,主教学生画各种蛋糕图案的王劲松,却把全校的学生当成了写生的对象,每日课余,他总是画上几张“学生的脸”。为了提高自己素描、速写、水墨的质量,他还和另一位画友利用假期去了绥棱县靠山敬老院,3天时间吃住在院里,完成了近30张的水墨和白描写生。“那时敬老院的老爷爷老奶奶让我们俩画了一个遍,许多脸至今我还有印象。”
1983年5月,他报考了浙江美术学院,当年7月接到了该院中国画系的通知书。
许多时候,王劲松独自面对浙美先贤时时地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为了对艺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画画之余,他把大多时间交给了图书馆,西方的大量哲学、文学和相关现代艺术书籍都是王劲松阅读的对象。大量的阅读,给王劲松带来更多的思考,加之同学之间的交流,让王劲松越发感觉到艺术的魅力,他通过对中外美术大师们的反复揣摩中,撷取有益的养料,丰实自己的羽翼,把作品的载体放在底层,把作品的意义挖深,学子时代的王劲松基本确立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艺术的最高品质就是用艺术的方式提示真理。1987年,王劲松毕业后走进了北京教育学院艺术系成为一名专职教师。并不繁重的教学生活,让王劲松对艺术有了更宽更大的思考空间。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成为王劲松艺术创作的主流,把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体现到作品之中,成为王劲松对艺术的最高追求。思考成熟的王劲松创作了许多发人深思的作品。《大气功》、《大合唱》、《大晴天》、《大会串》等多部作品就是他用油画的材料和方法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作。这些作品通过对群体同一现象的描画,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盲从、无独立的“城市病”。作品于1991年7月在北京参展后反响强烈。王劲松也在1992年以后被批评家称之为“玩世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之一。《大合唱》后来还被意大利艺术杂志发表。
1996年开始,王劲松完成了由200张照片组成的作品《标准家庭》。作品通过200个三口之家的标准照片,反映出独生子女政策下伦理观念改变等许多让人思考的东西。1999年,王劲松摄影作品《百拆图》完成。这部作品是王劲松深入北京大街小巷拍得、由一百个拆字组合起来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不禁让人对拆与建、破与立产生更为丰富的联想。从1996年到现在,10多年光景,王劲松只有6部摄影作品,但却部部是精品,简单的组合背后总是那样的发人深思,在艺术界、批评界都引起强烈争鸣。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王劲松说,他想成为这样的艺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