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提前实现“两个翻番”系列报道之四
2008年秋,绥化黑土地上再传捷报:粮食生产连续5年获得大丰收,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08.25亿公斤,比2007年纯增22.9亿公斤,增长27%;与2002年52.25亿公斤相比,粮食产量提前两年实现翻番。粮食生产首次突破100亿公斤大关,具有了100亿公斤生产能力。产粮大市肇东粮食总产23亿公斤以上,比2007年粮食总产增加了近2.5亿公斤。肇东市五里明镇万亩玉米高产攻关示范区亩产达到1058公斤,亩增产300公斤,实现了亩产吨粮的梦想,创下历史新高。
粮山堆金,粮海淌银。勤劳的绥化人在肥沃的黑土地上种出了殷实的大粮仓,种出了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种出了农民增收的规模效应。2005年~2007年,先后有5个县(市)区累计11次被授予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08年,肇东市获得全国产粮大县标兵,海伦市、望奎县、青冈县、北林区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我市优质粮食闻名省内外,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农民收入随粮食增产而大幅增收,2008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765.4元,增幅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
粮仓越种越大,粮食品质越种越高,活力根源在于党和国家的农村改革政策和不断优化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给我市粮食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农业大市,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发挥农业大市的比较优势出发,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党委政府根据市场变化,及时研究和把握粮食生产形势,重视解决粮食生产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一把手工程,层层落实责任,实行目标管理,强化监督考核,与工作实绩挂钩。青冈县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引领粮食生产,不断巩固和加强粮食产量质量在农业甚至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围绕粮食生产实施了项目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科技农业等综合发展举措,粮食生产稳定增强带动了农业步入高产高效的轨道。2008年,青冈县粮食总产达到10.75亿公斤,增幅30%以上;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20.9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
我市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2004年起国家相继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和农业生产投入力度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我市粮食生产迎来又一个春天,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高涨。2004年以来全市不折不扣地落实了中央和省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各项补贴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全市农民共享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36亿多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2003年以前我市粮食播种面积大体保持在1700~1800万亩,粮食产量在40~75亿公斤之间波动。近几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每年保持在2200万亩左右,粮食生产连续夺得大丰收,粮食总产接连跃上新台阶,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强。我市以全省14.4%耕地生产出占全省21.5%的粮食,为巩固产粮大省地位、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肇东市五里明镇榛柴村农民高树文,2004年种了120亩地玉米获得了特大丰收,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取消了农业生产税费,国家实行粮食生产补贴,高树文不仅一身轻松,而且种粮的动力十足,种粮面积不断增加。2008年,高树文种了180亩玉米,是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分得口粮田的9倍。玉米亩产连年登台阶,去年亩产达到850多公斤。高树文,只是黑土地上种粮大户的杰出代表,像他这样的种粮农户数不胜数,合力堆出大粮仓。
我市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选用适区的优良种子,规模化生产带来粮食产量的规模增长。全市坚持适地适种,优化区域布局,基本形成了以肇东、兰西、青冈、明水为重点的玉米产业带,玉米面积发展到1200万亩;以北林、庆安、绥棱为重点的水稻产业带,水稻面积发展到391万亩;以海伦、北林、庆安、绥棱、望奎为重点的大豆产业带,以望奎、北林、海伦、绥棱为重点的马铃薯产业带。2008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286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1%。全市推广应用玉米、水稻、大豆优质品种6000万公斤,播种面积达1850万亩,占三大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8%。去年我市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落实国家粮食高产创建实施单位7个,面积7万亩。优良的品种和优化的耕种模式,提高了耕地单位产量。创建县比前3年平均增产10%以上。
我市把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产能的“一号工程”,民投打基础、国投上水平,通过争取国家和省投资支持、地方加大投入力度,全方位进行了水利、农机以及地力培肥、生态环境等农业基础建设,粮食生产环境和设施得到逐年改善,粮食生产能力得到极大稳定增强。在农田水利建设上突出以抗旱水源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五年来全市共投资近3亿元,全市旱田区坐(滤)水种能力达到1000万亩,苗期灌溉能力达到350万亩。在农机化建设上加快农机具更新改造步伐,目前全市拥有80马力以上拖拉机近3000台,大中型配套农具近3万台,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77%。在耕地保护上通过实施沃土工程,不断扩大有机肥源。
我市应用科技开展高产高效攻关,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农民造就更多的能够掌握选用优良种子、合理使用肥料和科技种粮模式的现代种粮能手群体,粮食标准化生产促进粮食数量和质量的双轮驱动。全市每年都培训农民100多万人次,2008年达到130万人次,围绕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主要播种品种推广水稻两段式育苗超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豆窄行密植等新技术15项,面积达到4500万亩次。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在农业新技术推广普及和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作用。积极开展院市、院县、场县科技共建农业科技园区,2008年全市共建县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103处,面积5.5万亩,其中院县(市)共建农业科技园区12处,面积6000亩。通过实施“三百”工程(百万亩玉米高产公关、百万亩水稻提档升级、百万亩大豆模式化栽培工程),增产粮食5亿公斤。全市粮食良种覆盖率在80%~90%,解决了越区种植,越来越多的农户认识到品种更新和选育对粮食增产的决定概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被农民认知和应用,尤其畜牧业的发展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农家肥,土地板结的现象得到缓解。随着科技长入黑土地,与之相伴的土地现代农村经济合作机制和组织形式推动了粮食产量规模攀升。“龙江产粮第一镇”———肇东市五里明镇,去年在省农业开发等部门帮扶下建成万亩吨田模式区,把示范区内336户农民组织起来,成立玉米种植农民合作社,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省农业开发办投入资金200万元,肇东市、镇两级自筹资金290万元,进行模式化生产建设,打造“企业+协会+农户”的新型集约化经营方式,采取股份制经营模式进行高产攻关。万亩示范区亩产达到1058公斤,亩增产300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