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时政新闻 正文
规模工业提速领跑绥化经济
http://suihua.dbw.cn   2009-03-12 09:22:44

  伴着新世纪的节拍,绥化作为全国有名的农业大市不再是农业独领风骚,2008年在提前一年完成市委确定的翻番工作目标的功劳簿上,规模工业这个新词频频出现。

  在这个词的背后,是全市各级领导和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举工业立市旗帜,经济结构日益优化,由农区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迈进的进程在不断提速,规模工业不断领跑绥化经济。

  据介绍,到2008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已发展到190户,总资产218.4亿元。当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8.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72.4亿元,利税24.5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18%、119%和19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利税总额和工业产值均实现翻番,其中规模工业以上利税已翻两番。2008年,安达油田、肇东油田、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黑龙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绥化卷烟厂、肇东伊利乳业有限公司、中盟龙新化工、青冈龙凤玉米公司等7户重点创税企业实现税收总额181672万元,占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增收额的45.7%,拉动全市财政收入增长12.3个百分点。

  这样一组惊人的数字表明,我市的工业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得益于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几年来在企业改革、项目建设、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工作积累,也得益于国内外市场升温为企业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更得益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给企业壮大创造的良好条件。

  规模以上工业,是我市近年来努力做大做强的一个总的项目。它带动了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几年来的调整,结出了不蜚的果实。以食品工业为主导,以化工、医药、纺织、机械为支撑的“一加四”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的食品行业,通过几年的培植、引进,企业总数目前已达55户。正是这些企业,2008年共完成产值25.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01.1亿元、利税8.1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2.8%、58.6%和33.1%,分别比2004年增长118.3%、174%和170%。6户规模较大的玉米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能力达到330万吨,比2004年增加120万吨。9户规模较大的乳品加工企业,年鲜奶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比2004年增加近40万吨。

  我市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猪肉供给基地,得益于4户规模较大的生猪加工业,他们年屠宰生猪能力440万头,比2004年增加160万头。

  靠原料产地的优势,我市水稻和大豆加工企业的规模和产品生产能力也得到了扩大和发展。肇东、青冈、明水玉米产业带,肇东、安达的乳品产业带,庆安、北林的绿色水稻种植加工基地,望奎、北林生猪加工基地,海伦、绥棱大豆和马铃薯种植加工基地,如明珠一样璀璨,形成了寒地黑土上的一道风景线,并成为我市特色经济区域布局的基本框架。

  以原油开采和加工为主的化工行业,近年来靠市场带动也粗具规模,并成为肇东和安达等县(市)的财政支柱。仅这一项2008年共完成增加值15.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4.8亿元、利税13.3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41.5%、112%和280%。

  实现与产品有效对接,也是我市一些工业项目的追求目标。目前,以中西药制剂为主体的制药行业、以亚麻制品生产为主体的纺织行业和以农机生产为主体的机械行业通过逐步调整,已基本上实现了这一目标,并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骨干企业群体的不断壮大,是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发展的又一大亮点,它使得整体经济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招商引资,对老企业设备进行改造,使一批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外,一批老的企业也增加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档次,效益和水平明显提升。下面这样一组数字足以诠释这一亮点的内涵。

  2004年至2008年的4年间,全市工业共完成项目投资近150亿元,仅2007年和2008年就完成82.2亿元。目前,全市已有利税超百万元企业92户,比2004年增加26户,共有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32户,比2004年增加14户。

  近几年,新上项目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50%。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15万吨酒精项目投产,使企业年可加工玉米能力达到110万吨,年生产酒精40万吨,2008年完成增加值9.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5.3亿元、利税4.6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06.7%、120%和283.3%。青冈龙凤玉米有限公司50万吨玉米综合加工项目的投产,使企业加工玉米达到100万吨,年可生产玉米淀粉50吨,2008年完成增加值2.3亿元、主营业收入9.9亿元、利税0.78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15%、120%和262%。安达贝因美乳业公司、绥化昊天玉米公司、肇东伊利乳品公司等一批新建企业的建成投产,增加了我市工业发展的后劲。

  没有特色,就没有市场;没有特色,就没有后劲。近年来,市委和市政府抓大项目建设,抓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了产品结构,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影响力的名优品牌。目前,通过自主开发和联合开发,我市生产的工业产品已达3000多种,全市具有较高知名度产品的年销售额已超过80亿元。

  令人欣喜的是,2008年大项目数量成倍增长,引进新安工业硅、申禄达国际家居建材城、杰隆生物、天津宝迪、杭州贝因美二期、南华糖业扩产、阳达大豆、双汇北大荒、嵩天马铃薯蛋白、龙凤热电联产和格林谷氨酸等超亿元项目49个,是上年的3.3倍。

  “钰”牌酒精、“庆鑫”牌精洁米、“尽美”牌淀粉,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从省外引进的“三精”牌药品、“伊利”牌乳品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覆盖率不断攀升。食品、医药、化工、建材、机电、烟草、纺织等行业,百余种名优特新产品远销俄罗斯、美国、日本、泰国、韩国、新加坡、意大利和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我市的工业项目占大项目总数的60%以上,从而使项目结构质量更趋于优化。稻壳发电、米糠制油、大豆浓缩蛋白、动物血蛋白、延迟焦化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循环效益好、产品配套性强的精深加工项目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作者: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