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及市本级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全市各级政府及财税部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依法监督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狠抓财源建设,强化收入征管,坚持依法理财,创新管理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预算总体执行情况良好。总的特点是增幅实现“三超”,位次全省前移;增量规模扩张,任务提前完成。
(一)收入情况
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342451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22.1%,增长26.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8603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31.8%,增长32.1%。在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20546万元,占76%,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增长33.5%;非税收入38057万元,占24%,增长27.9%。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收入结构日趋合理,主要得益于全市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得益于财税部门征管质效的显著提高。
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收入69166万元,为年度预算46060万元的150.2%,增长3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5027万元,为年度预算13500万元的185.4%,增长37.5%。另外,基金预算收入50217万元,为年度预算10700万元的469.3%,增长236.2%。全口径财政收入与基金预算收入构成的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完成119383万元。市本级财政收入总量的迅速扩张,主要是超常规房地产开发、“十清”工作清缴收入、非持续经营企业缴税以及土地出让剧增等一次性收入集中入库带来的。
(二)支出情况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020039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92%,增长30%。教育支出268906万元,增长30.3%;科学技术支出4476万元,增长26.9%;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12481万元,增长28.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0156万元,增长28.5%;医疗卫生支出61841万元,增长29.2%;环境保护支出51099万元,增长657.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6899万元,增长51%;农林水事务支出150840万元,增长35.3%;上述民生支出716698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0.3%,较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财政支出的高速增长,民生支出在整个支出中比重的提高,主要是全市财政超收、省增加各项补助带来的。
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87495万元,为年度预算45200万元的193.6%,增长34.6%。市本级财政支出超预算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财政收入超收11527万元,超收安排意见已在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报告并批准;二是省专项补助25522万元,已按要求进行了拨付;三是各项结算补助5246万元,已按财政部关于财政结余资金“除安排用于解决历史债务、特殊的一次性支出等必不可少的支出外,原则上转入明年预算使用”的要求,作了相应安排。
(三)平衡情况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158603万元,加上转移性收入896051万元,一般预算总收入为1054654万元,减去一般预算支出1020039万元与专项上解支出9442万元。滚存结余25173万元,其中净结余2345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总收入为9281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5027万元,税收返还补助14086万元,所得税返还补助296万元,专项补助29806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8543万元,增加工资转移支付补助9446万元,各项结算补助3799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807万元。一般预算总支出为88471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87495万元,专项上解976万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4339万元,其中净结余55万元。
为了全面完成预算任务,主要做了四个方面工作:
1.加强财源建设,在“生财”上实现了新突破。一是支持项目建设,扩充增量资本。将2008年81个全市重点财源建设项目纳入省财政扶持范围。申请企业扶持资金15000万元,专项资金2661万元,用于项目建设;争取资金54025万元,解决了全市73924人的企业拖欠工资问题;争取贴息资金2134万元,用于产业化龙头企业财源项目建设。市本级利用委托贷款8170万元,借款1150万元,发放下岗职工小额贷款2000万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的问题。二是推进园区建设,形成集群资本。争取资金500万元,支持绥化市开发区综合配套道路项目建设。三是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外埠资本。在支持全市招商引资的同时,市财政局主动出击,积极运作争取白象集团投资1亿元、年加工5亿袋方便面项目在绥化落户。四是壮大农业基地,挖掘潜在资本。争取资金1亿元,全力支持“庆北绥”200万亩水田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
2.强化征收管理,在“聚财”上实现了新突破。一是强化税收征管。继续贯彻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工作方针,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二是开展四税清理工作。按照全市“十清”工作部署,牵头组织了契税、国税、地税、非税的清理工作。共清理涉欠税费总额10029万元,其中税收4795万元,非税5234万元。三是加大非税收入管理力度。改革收缴方式,规范管理手段,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防范“诸侯财政”倾向,有效促进非税收入增长。市本级非税收入实现7.14亿元,同比增长2.4倍。
3.坚持改革创新,在“理财”上实现了新突破。一是改革预算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通过编制综合预算,直接用非税收入抵顶预算内支出3592万元,当年统筹预算外收入3498万元,同比增长59.7%。二是改革资金缴拨方式,进一步推进集中收付。实行了统一项目库、统一票据、统一账户设置、统一软件系统等收缴管理制度。实行财政供养人员指纹鉴定,对规范统发工资的真实性、准确性起了保障作用。全市共清除了吃空饷人员478人,节省财政支出670万元。三是改革财政支出方式,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市本级采购规模超过任何一年,采购预算为3366万元,同比增加718万元,增长21%;实际支付采购资金3096万元,资金节支额270万元,节支率为8%。四是改革专项管理手段,进一步推进投资评审。在制定《绥化市本级财政投资评审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建立财政投资评审操作规程,明确职责,框定业务范畴,强化评审功能。市本级全年共审核政府投资项目173个,审核资金26075万元,核减金额3376万元。五是改革财政监督机制,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2008年共开展三次财政专项检查,对市直30多个部门进行了专项资金、非税收入和会计信息检查。共查出违纪资金4971万元,收缴及处罚4993万元。
4.积极向上争取,在“用财”上实现了新突破。全面实施保稳定、保大局、保发展、保民生的战略思想,认真研究财政政策、捕捉政策信息、加大向上争取的力度,确保重点支出。全市向上争取各类专项资金39.4亿元,其中社保资金8亿元,涉农资金25亿元,其他专项资金6.4亿元。市本级新争取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3074万元,为全省市县第一;并通过比照县(市)税收返还优惠政策多得市区税收返还基数2400万元。通过集中财力办大事,市政建设投入2.3亿元,进行了“百路工程”、科技文化中心、市民公园、污水处理工程及市区绿地建设等。追加资金189万元,全额核销了离休人员医疗费;筹集资金3000万元,帮助北林区兑现了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政策。
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与周边市相比财政收入总量不高,并且稳定性较差;二是偿还各类债务占用大量财政资金,严重地冲击了预算执行;三是自收自支或财政部分供养人员通过各种渠道由财政开支,给财政支出带来了较大压力。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深化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完善相关制度,加强财政监督,不断加以解决。
二、2009年预算安排
2009年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全市财政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国家为应对国内国际复杂经济形势采取了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全市扩大投资和鼓励消费提供了重要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全市招商引资项目的陆续投产达效,将成为财政收入的新生长点。尽管如此,从全市财政形势看,经济运行中发展速度不快、产业结构不优、投资增速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在严峻的经济环境下反映尤为突出,2009年将是全市财政面临减收增支因素,保障十分困难的一年。收入方面,政策性减收因素有,减免住房交易税费、提高营业税起征点、增值税改革全面铺开、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收费等政策,都将直接造成财政收入减收;支出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都将增加财政支出。
根据对2009年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全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按照“生财谋求发展,聚财谋求民生,理财谋求精细,用财谋求绩效”的发展思路,坚持“依法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理念,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经济意识、创新意识、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和风险意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运行机制,强化财政文化建设,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新贡献。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我市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并考虑各项改革措施、政策调整因素的影响,2009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计划汇总数为144843万元,较上年预算数(下同)增长20.6%;一般预算支出666629万元,增长25.3%。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上级补助收入506527万元、上年结余25173万元及调入资金215万元等转移性收入,一般预算总收入为676758万元;一般预算支出加上上解上级支出8619万元等转移性支出,一般预算总支出为675248万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1510万元。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计划17000万元,比上年计划数增长25.9%;一般预算支出计划54742万元,增长21.1%。一般预算收入加上税收返还补助12000万元、所得税返还补助296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5469万元、增加工资转移支付补助9446万元、结算补助5251万元、专项补助1976万元、上年结余收入4339万元等转移性收入,一般预算总收入为55777万元。一般预算支出加专项上解1035万元,一般预算总支出为55777万元。收支平衡。市本级总预算(草案)的相关指标,已分解落实到市直150个部门预算(草案)之中,部门预算(草案)与市总预算(草案)的相关数据衔接符合《预算法》和《监督法》的要求,预算收入与非税收入在预算支出安排上,进行了统筹安排和综合平衡,现将市本级总预算(草案)和部门预算(草案)一并提交给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
预算安排中需要说明的事项:一是2009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计划340404万元略低于上年完成数,主要是充分考虑了经济下滑及税收政策调整对全市财政收入造成的不利影响;市本级2009年全口径财政收入计划56446万元大大低于上年完成数,主要是考虑了2008年财政收入中的税收稽查收入978万元、“十清”工作清缴税收4775万元(包括契税1800万元)、房地产开发缴税2500万元、罚没收入1930万元。共计10183万元,基本是一次性收入,2009年具有不可比性。二是2009年财政支出计划安排坚持了“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原则,在确保上述支出需求的基础上,适当安排城市建设维护、招商引资等发展支出。市本级2009年在一般预算中拟增加2008年的公务员津贴补贴资金4000万元;在基金预算中安排10000万元城市建设维护资金,主要用于城市的绿化、美化和亮化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三是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较上年预算增加135346万元,主要是按省“关于进一步提高预算编报完整性”减少预算调整,有利于人大监督的要求,将专项转移支付补助在收支预算中反映带来的。
三、完成预算的保证措施
1.坚持财源建设,构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财政支持体系。一是主攻工业经济,夯实主体财源板块。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提升竞争力为突破口,着力引进大型工业项目,以外来大型的“嵌入式”发展助推工业经济腾飞,使工业经济真正成为区域财源的领军板块。二是做强规模企业,壮大骨干财源板块。精选一批市场前景好,拉动作用大,抗风险能力强,能够左右税源结构的优势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增强创税能力。三是抓牢园区建设,拓展集群财源板块。注重发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在区域经济中的“领头羊”作用。把开发区作为市域经济财源建设的重要平台,用足用活相关政策,着力促使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开发区汇聚,促成大型财源项目向开发区集中,实现园区率先发展。四是强力招商引资,开辟后续财源板块。着力引进一批投资额度大、产业拉力强、税收贡献高、抗风险能力强的大项目。五是盘活存量资产,显化潜在财源板块。要高标准、高起点地经营城市,释放城市的增值潜力,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破解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缺的瓶颈。
2.坚持依法理财,构建稳定可持续增长的财政收入体系。一是与税务部门配合,做好依法征收工作。强化税收分析,科学预测税源变化趋势,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持税收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借助司法手段对欠税大户进行突击清缴。在契税清缴上,要坚持财政直接征收,促进全市实现房地产税收一体化。与土地、房产、动迁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在土地出让、房屋交易、动迁补偿等环节实行税收源头控制。三是坚持科学统筹,实行“综合性”调控。坚持“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将预算内资金、财政专户资金实行综合预算管理,建立全口径的预算管理制度,实现真正意义的收支脱钩。完善非税机构设置,理顺管理职能,出台非税收入管理办法。
3.坚持促进和谐,构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要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公共领域,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努力推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的实现。重点强化四个保障。一是强化教育保障。落实好贫困学生资助、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农村中小学维修改造等资金。二是强化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夯实社会保障基础,加大社保资金基金管理力度,落实再就业政策,确保安全运行。三是强化医疗卫生保障。加强医疗保障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改革,按照上级要求,抓好匹配资金的筹集工作,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四是强化“三农”保障。找准财政支农着力点,提高财政支持解决“三农”问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落实各项农业生产补助政策,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投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特别是围绕国家扩大内需十项政策措施,抓好农村危房、饮水安全工程、公路建设、农村电网、病险水库加固、大型灌区节水工程等建设。
4.坚持改革创新,构建公开透明、约束有力的财政管理体系。一是部门预算突出科学性。严格执行预算计划,提高预算资金的到位率,充分发挥绩效考评对预算编制和资金分配的激励作用,有效解决预算执行前松后紧的问题,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集中收付突出安全性。要进一步拓展国库收付的管理范围,能实现集中收付的要全部实行集中收付,并逐步扩大到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三是政府采购突出有效性。政府采购具有节约财政资金和引导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要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做到法律范围内的项目应采尽采,并强化政府采购的预算约束。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政府采购操作程序。要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对推动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发挥调控作用。四是监督检查突出严厉性。重点进行非税收入,经营性国有资产,社保资金等专项检查。
5.坚持廉洁高效,构建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财经文化体系。一是建设和谐进步的财政精神文化。着力培育“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目标追求,增强团队战斗力。二是建设科学规范的财政管理文化,逐步形成依法理财为目标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新格局。三是建设公平公正的财政行为文化。着力加强财政职业道德建设,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作保障,弘扬职业精神,坚守职业态度,维护职业尊严,构建公平公正的行为规范。四是建设依法理财的财政廉政文化。着力深化惩防体系建设,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条件和法治保障,塑造素质高、能力强、作风优的社会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