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棱县地处浅山区,草类繁茂,枝丫、树皮也很多,过去百姓当柴烧。
近些年,广交会上,用草和桦树枝、皮制作的小巧工艺品,被老外们看好,一个劲照相,订单哪年都不少。
在绥棱,还有农村扒炕抹墙用的黄土烧制出的黑陶、红陶、黄陶、灰陶,很有名。
还有专门反映农村生活的农民画,玩的就是古朴与淡雅。
带有山野乡土气息,还略显笨拙的手工艺品,经匠人的修剪、捏拉、雕刻后,成了值钱的商品,有的飘洋过海,年产值超千万。
巧手编织新生活
绥棱的草、桦工艺品,是由柳条工艺演变过来的。
原料,采自沟边壕沿。有蒲草、三楞草、小叶张等。青时收割,晾干,四季生产。
工艺,看似简单。葫芦形、扇形、球形等多种多样,但变化万千。
清林清下的桦树枝条,还有采伐下来的桦树皮,或剪裁、或压型、或粘接,修剪出各种装饰造型。
缕缕草木的清香,似回归大自然。外国人就喜欢返璞归真。
春天工艺品厂把松塔、松针也利用上了,英国人一要就上万件。
像新泽、兴欧、华美、春天这样企业,通过广交会,把订单拿回来,分到各加工点,然后通过外贸出口英国、荷兰等国家,年产值在500万元左右。新泽公司还办回了自己的进出口权。
政府服务加引导,订展位、建场地、帮销售,想得很周到。
千余名心灵手巧的村民或下岗职工,坐在家里“上班”,小工艺形成了大产业。
黄土变“黄金”
绥棱县,是中国土陶工艺品之乡,是中国现代装饰陶器发祥地。
陶中精品属黑陶。“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罄”是其特征。
黑陶起源于龙山文化,约在石器和铜器交替时代,制作黑陶工艺失传。
建国初期,绥棱民间艺人寇化林,在千锤百炼中破译了“烟熏渗透”技术。
清华大学教授杨永善在《说陶论艺》中说:民间陶艺是自发的创造,需发现和支持。
绥棱陶艺也多费波折,上世纪60年代,艺人南飞,产品停产。
县里近年追挖匠人,给多方扶持,还在省市开研讨会、展销会推介。
两年时间,寇维军、尹伊君等传承艺人返乡,黑龙、现代、黑艺公司投入生产,还成立了陶艺培训基地一处,年产黑陶3万多件,产值600万元。
祖国的民间瑰宝,又放异彩。
黑陶初观古朴,细品清秀。素材来自民间剪纸、年画、家具等绘画风格,雕刻的花鸟鱼虫,玲珑剔透,惟妙惟肖,粗中美,笨中雅,极具收藏价值。
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广交会上,得知黑陶是用当地黄黏土烧制的,高兴地说:“黄土变黄金,何乐而不为。”
绥棱4件陶器还被选入毛主席纪念堂珍藏;曾做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
黑陶是个“大家族”,一窑生多子,子子不相同,这也是手工黑陶的商品价值。
农民画农民
绥棱农民画,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
人物夸张,亲切,色彩厚重,自然。
早些年,上集、长山等乡镇30余名农民,在县文化馆老师指导下,放下锄头,粗大的手,拿起画笔,画鸡又画鹅,画山又画水,描绘七彩生活。
带头人徐宝铭、崔维林、朱广生、刘文华等,每人带几名学生,打谷场、豆腐坊、农家院,都是农民画的写生地。
夏天,树阴下,画麦浪、画牛羊;冬天,炉火旁,画窗花、画儿郎。画出的草稿贴满墙。
《早春》、《丰收年》、《夸夸咱的饲养员》等一批农民画,还在省市获过奖。文化馆的辅导员和农民学员还利用农民画的形式,创作了一批连环画,有的成了收藏品。
农民画,也登大雅之堂。参加全国第二届农民画展,12幅作品在省首届农民画展获奖、25幅农民画入选东北三省民间美术作品展,绥棱也因此成为中国民间工艺品之乡。
这几年,县里又把农民画引入市场,不单办画展,还让它成了商品,一件作品能卖几十元。有的追“星”族,还找农民画家签名留念。
淳朴的绘画风格,城里人、乡下人都喜欢,农民画农民的热情也就越来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