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亚麻城的兰西县,曾因出口而陡然繁荣而陡然困顿,被戏称患上了“出口依赖症”。一度走投无路的兰西人,蓦然发现原来身边就有一个吐纳自如的内需市场。在2008年外贸再次突变时,亚麻城却繁荣依旧。
那时候厂子一个接一个倒闭
兰西县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加上肥美的黑土,非常适合亚麻种植。兰西亚麻纤维程度高、色泽纯正、柔韧性好,是全球为数不多的优质亚麻原料生产基地。
到了上个世纪后期,全县亚麻种植户发展到万余户,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全县亚麻加工厂达300多家,出口创汇在全省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东方亚麻城也一度名噪海内外市场。
然而,当兰西人沉浸在亚麻带来的繁荣时,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种种原因,国际市场发生突变,一直被称为“纤维皇后”的亚麻原料出口受阻,亚麻原料和初加工的麻纱、麻布堆积如山。
紧接着陷入困难的是企业。曾任县亚麻办主任的那成驰告诉笔者:“那时真是乱成了一团麻,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瘫痪了,接着又一个一个地倒闭了。”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1米亚麻布的成本是19.5元,可卖19块钱也没人要。有位叫李井和的老板办了个厂,以前连续几年都纳税过百万元,好好的厂子眼看着就黄了。
困难接着向城乡每一个角落传导。企业发不出工资,好的也只能发点布代替。乡镇普遍完不成税收任务,干部没钱开工资。农民把亚麻交到厂里,得到的只是白条,成群结队地到镇里、县里上访。在2003年最困难时,数百名情绪激烈的工人打着“我要吃饭”的横幅,到省政府群体上访。那成驰回忆说:“那时干部可遭罪了,一上访干部就得去接,连哄带‘骗’办法用尽,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兰西曾拥有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麻纺厂,因其生产规模大而被不无自豪地称为“5000锭”,当地的姑娘小伙都以能进厂工作为荣。老职工王晓棠回忆说:曾那么红火的厂里突然都找不到人了,不是放假就是去上访了。更让她不堪回首的是,整个兰西县仿佛突然停了下来,原来上下班的人流都不见了。那几年春节时,年货大街显得格外冷清。同样陷入冷清的还有许多家庭,男人纷纷外出打工,夸张一点说,留守的女人想吵架都找不到人。亚麻产业专家肖云峰说:“这种困难其实一直伴着亚麻生产而周期性出现,只不过是那几年表现得更突出罢了。表面上看,是因为国际市场的周期性变化,但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兰西几代人种了70多年的亚麻,除了出口创汇,竟同兰西人、甚至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基本没啥关系。”
对此,兰西县县长王秀平分析说,这是一种因内需缺失而患上的出口依赖症。兰西一直在简单地出口麻原料、麻纱、麻布,当时的工艺水平连亚麻布染色都解决不了,更别说生产适合国人消费的多种产品。患上这种出口依赖症,国际市场打个喷嚏,兰西县经济社会就得感冒发烧。另外,这种内需缺失也严重抑制了产业链开发,一旦国家对外汇不再饥渴,兰西亚麻就找不到定位了。而这种原材料出口,即使在市场好时也就是赚点小钱,在一定程度上,简直就是在卖血。
原来身边就有吐纳自如的内需市场
兰西人在焦虑地寻找出路。“5000锭”厂里有个门卫叫于长富,当时每月工资只有200多元,还经常欠发。心灵手巧的他用亚麻纱下脚料,为自家编了个沙发垫子,坐上去很舒服。他灵机一动,眼看着汽车多了起来,如果编个汽车靠垫咋样?他背着两套垫子来到了哈尔滨市汽配一条街。这种吸汗透气抑菌的亚麻靠垫,一下吸引了商家,出价800元一套。又惊又喜的于长富说什么也只收了400元。
当时连于长富都没想到,从这两个汽车靠垫开始,后来发展起一个壮观的产业。于长富的进城奇遇,很快在兰西县传开。兰西县委、县政府也发现卖亚麻不必非得漂洋过海,一个巨大的市场原来就在身边,很快出台多项扶植政策。一开始缺少资本金,兰西县就推进“小规模大群体”,正规军与游击队齐上。引导企业与农户结成联合体,企业把原料分发给农户编织靠垫,回收精加工后再销售。这样民房就变成了厂房,农民足不出户变成了农工。
现在,兰西形成了集群式规模发展,重新拥有了麻类加工企业300多家。在废墟上重新站起产业,已不再是昨天那个跛足的巨人。于长富建起了当地最大的亚麻靠垫厂,自己创意研发了近百个花色品种的产品。在产品展示室里,立着“禁止拍照”的牌子。于长富的妻子说,新款式就是效益,当然就是商业机密。当被问及今年的市场如何,她说:“稍有一点影响,但问题不大。因为现在虽然也出口,但一套高档汽车靠垫在国内也能卖到5000元左右,价格相差不大且市场大着呢。”
启动内需不但让兰西亚麻产业起死回生,还日益显现出吐纳自如的巨大回旋余地,兰西亚麻由此跳出了起起落落的周期率。目前亚麻产品由过去的“麻纱布老三样”,拓展到高中档汽车坐垫、床上用品、服装、鞋袜等7大类、170多个花色品种,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终端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份。红光乡的亚麻种植户宋连和说,老辈种了一辈子麻,也没享用过它,现在乡亲们不但穿起了这种高档东西,有人还冬天一套,夏天一套。
有一位名叫何立娟的美术爱好者,干脆卖起了创意。从鄂伦春人发明的桦树皮画受到启发,创作了亚麻粘贴画。在面向俄罗斯、东欧等国的哈尔滨市经济贸易洽谈会上,新奇的创意与浓郁的地方风情,吸引了来自俄罗斯的客商,卖出的第一幅画就赚了1.8万元。目前,她的艺术工坊已拥有60多名员工。最近,一位丹东客商一次就订购了1665幅作品,一笔生意就达60多万元。
启动内需还破解发展难题
据兰西县委书记杨文波介绍,打开内需市场的亚麻产业不消耗资源不伤环境,发展工业不伤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却不流动,还表现出很强的城乡互补性,为破解困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找到了科学发展的办法。
不征地不建房,农房就地变厂房。兰西亚麻产业的复兴与扩张,基本没有新占耕地。企业与农户组成联合体,企业相当于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发明亚麻汽车靠垫的于长富办的企业,联系着8000多农户。目前,该县15个乡镇182个村屯有超过6万农户从事编织加工。而兰西作为产粮大县也不断增产,目前年产优质商品粮达12亿斤以上。
农村富余劳力、剩余劳动时间就地转化。亚麻加工业一般是秋后到来年春耕前是生产旺季,不与农时争嘴。一位名叫张立华的女工告诉记者,即使像她这样的正式工,农忙时节也可请2至4个月的农忙假。夫妻俩种着责任田算是“工资”,每人每年从厂里轻松挣回1万多元,相当于“奖金”。
破解增收难,家家有钱赚。亚麻产业衰落时,不少农户改种大田后增收缓慢,于是有农户编了个顺口溜:“老农种玉米,就是锻炼身体。”现任红光乡党委书记的那成驰说,现在是“家家有项目,天天有活干,人人有钱赚”。农村劳动力的概念甚至发生了改变,70多岁的老太太坐在炕头上,编编缝缝就能赚几斤大米。
劳动力值钱,城市就业不再难。产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劳动力变得越来越金贵了。过去城里的饭店每月400元工资就行,现在每月800元还很难招到人。一位县政府的干部说,他的妻妹开了个饭店,黄金周时招不到人,两口子无奈去给当了好几天临时工。
城乡社会稳定,风气为之一变。编织户崔秀华说,以前种麻打白条,上班欠工资,老得堵门去要,弄不好还得上访。现在工厂把活送家来,把钱也送家来才能取走,大家处得好着呢。在红光乡东姚起屯,以前打架吵嘴不断。现在家家户户忙着挣钱,想找人打打牌都凑不足人手,整个村子总是静悄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