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邢国军,在海伦市民营界可小有名气,他是海伦市一家塑料编织厂厂长。
1986年,邢国军高考落榜,便只身一人来到内蒙古一家塑料厂打工,聪明好学的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塑料颗粒加工、拔丝、编织塑料袋等生产技术。由于脑子灵、能吃苦,赢得了老板的信任,老板带着他跑起了外销、进原料、联系客商,邢国军一点一滴地积累着经验。
经过多年的学习与积累,熟悉了生产、加工、销售的他萌生了自己办厂的想法。2000年,他在海伦镇二三产业园区创办了海伦市建城塑料编织厂,日加工1万条塑料编织袋,年创产值360万元,实现利税26万元。产品除销往绥棱、北安、海伦农场等周边市县外,还远销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区。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他创造的就业岗位也不断增多。几年来,邢国军的塑料编织厂已安置1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对进厂工作的下岗失业人员,邢国军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不但手把手地教他们技术,更从生活的各方面关心、照顾他们。
原海伦市一塑料厂下岗工人曲海江,一家4口人,下岗后找不到工作,靠蹬三轮车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邢国军亲自来到他家,请他进厂,并根据曲海江家的生活情况,提前给他支付了3000元工资,以解决他家的燃眉之急,感动得曲海江逢人便说:“没有想到我还能找到一份工作,而且是厂长亲自聘请,还提前给我支付工资,我真是太感谢他了!”现在曲海江已经成为塑料厂的技术骨干之一,月收入700多元,不仅满足了家庭生活所需和孩子上学费用,而且还有一定的积蓄。
护城村农民关显林,一家5口人,上有7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妻子体弱多病,常年靠吃药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只靠他种点口粮田,平时出去打点零工维持,日子过得特别艰苦。他得知邢国军的塑料厂招工后,找到邢国军,诉说了家中的情况,按照厂子的招工条件,关显林已经超了年龄,况且不会任何技术。但听说他家的情况后,邢厂长还是破格把关显林留了下来,并把他派到哈尔滨学习技术,关显林迅速摆脱了贫困。每当想起自己生活上的变化,关显林都会激动地说:“是邢厂长给了我一份工作,又出钱让我学到了一技之长,我要努力工作,来回报邢厂长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