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链接:改革开放30年,通信行业是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让人们之间的联络变得异常通畅、快捷、方便,让地球真的成了一个村庄。1978年我市只有邮电局即现在的网通一家通信公司,固定电话寥寥无几,1980年固定电话拥有量是1616台,到1998年,我市邮电局市话交换机全网总容量64400门,市话普及率已达每百人18部,而30年后的今天,开展固话业务的通信公司有网通、电信、铁通3家,移动通信业务的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目前固定电话拥有量为126万户,手机用户150万户,互联网用户18万户。
一次采访结束后,采访对象递给记者一张名片,好家伙,一连串的联系方式:办公电话、住宅电话、手机、E-mail、QQ、MSN、博客,如此种种,记者不禁哑然失笑。他却认真地说:“搁在30年前,办公室或是家里要是能安上电话那可是奢望啊!”
30年前,许多人的梦想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可见当时用上电话,在人们的生活里是一件多么遥不可及的事。王先生今年50出头,1978年参加工作在当时的行署某局,他说当时整个单位就一部摇把子电话,连单位主要领导家都没听说有电话,普通百姓家根本想都不敢想,那一部摇把子电话得使劲摇上几圈才能打过去。几年后,变成了拨盘式电话,每次打电话每个数字得从上至下拨一下,有时拔不到位就得重新拨号。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单位安了按键电话,这回打起电话轻松多了,啪啪一按就打过去了。但安装家庭电话的人家为数不多,因为当时安装电话是有严格规定的,没有一定级别是不允许安的,只有单位的主要领导才有资格安装电话。不久,百姓家庭获准可以安装电话,但初装费高达3000元至5000元。46岁的王女士回忆说,那时候安装家庭电话得批条,等待10天半个月才能安上。而现在谁家想安电话就是倚马可待的事,而且还无需初装费。41岁的王先生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参加工作,历经3次搬家,初次搬家时电话还办迁移手续,进入21世纪的两次搬家电话都留给了新房主,自己家则重新安装电话。他说,网通、电信、铁通固定电话的安装服务、价格、套餐选择上各有千秋,选择的余地太宽了。
30年来特别是近10多年,我市通信行业也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1998年10月,邮电分营,原邮电局分为电信局和邮电局;2006年6月电信局改名成立电信公司;2004年,电信公司更名为通信公司;2006年12月又更名为网通公司。2001年4月,铁通公司成立。2003年5月,电信公司成立。通信行业由一家经营变成了多家竞争的格局,百姓通信需求有了更多的选择。另外,话机也由从前单一的方块外形、单调的颜色变得越来越人性化、个性化,还出现了各种卡通造型,甚至复古的中世纪电话造型,许多家庭还用上了无绳电话机。
“传呼机腰间别,大哥大随身带,顺着大街找电话亭”。这是人们形容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使用当时最时尚通信工具时的情景。传呼机俗称BP机,当时是时尚人士的必备品,腰间一别有时故意露出来以示炫耀,一些小青年赶时髦也弄上一个,没人呼,自己在办公室给自己呼,铃声引来同事的注意,自己则得到心理满足。有时候在外边,真有人呼自己手头没有大哥大,只好到电话亭打电话。被百姓形象地称为“大砖头”的大哥大(学名:800兆移动电话)当时可是实力和身份的象征,一部大哥大一年的费用达上万元,还得相关部门领导批条才能用上,拥有者基本上是各行各业的显要人士:政界要人及包工头、大老板或者是当年第一批下海淘金的股民。
通信技术升级快,大哥大变小了,多为翻盖型。传呼机从数字升级到了汉显。“两机”的普及率逐渐地提高了。
不过,持有人往往不同时开启,而是先接收传呼机的信息,然后根据内容,再打开大哥大回电话。当时有句流行广告语:手机、传呼一个不能少,可见当时人们对这两大通信工具的需求和重视程度。
职员张先生当时是追赶时尚的青年,1993年买的传呼机:“那时,一部呼机加上入网费等要花费2000多元。而且买呼机还要托人,买一部呼机就像要添置大件一样全家商量一番才能买,和朋友告别说上一句‘有事您呼我!’心里那个美啊。”手机单项收费后,人们纷纷使用手机,传呼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诞生到结束仅几年的光景。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黑龙江有限公司绥化分公司自1999年7月起开始独立运营,中国联通黑龙江省分公司于1995年7月正式组建,使用手机的人越来越多。1996年移动电话实现全国漫游,并开始提供国际漫游服务。2000年中国移动正式成立。2002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实现短信互通互发;中国移动通信GPRS业务、彩信(MMS)业务正式投入商用。
李女士三个月前花1500多元买的手机现在的售价只有500多元,问及原因是功能、性能又有了更新的改进和进化。的确,手机的功能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接打电话最为平常,收发短信宛如指间信马由缰,尤其是过年时亲朋好友间发送祝福短信多得造成线路堵塞。据统计,鼠年春节期间我市手机用户接发祝福短信达2000万条之多。
手机的屏幕由黑白屏演变成彩屏,从单调铃声到32和弦到现在的彩铃;并由此造就了一批彩铃歌手的走红,手机小强那段经典的“主人来电话了”铃声。再后来的手机又开发出了录音、拍照、摄像、打游戏、上网、炒股、彩信、看电视节目,当手机秘书……几乎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今年的北京奥运会期间,一些体育迷为了能随时看到奥运盛况,还申请开通了网上看电视节目,手机成了微型移动电视。还有一机双卡的手机,让持机人与外界联络更加方便。
随便逛逛手机市场,或是留意一下周围朋友手机的外形,也会叹为称奇,由最初笨拙的机身单调的色彩及造型演变为现在大彩屏型、小巧型、手写型、游戏机型、超薄型等,引得人们发出感慨:三天不看机,撵不上新形势。2003年,与手机相抗衡的另一种待机时间长,电磁辐射少,通话成本低,携带更加便捷的移动电话———小灵通诞生了,使老百姓的选择更多了。现如今,安电话是寻常家庭的寻常事,有的人家虽然没有安装电话,但家庭成员几乎人手一部手机。
21世纪,互联网让人们联络更快捷、更直接、更亲近,一个新名词———网民诞生了。2001年绥化网通最先在我市开展互联网业务,而今,人们在互联网上使用MSN、QQ等聊天已经司空见惯,网络电话的出现更是受到出国留学生们的青睐,能使远离家乡的他们节约下来一大笔话费,并把自己在异地他乡的视频清晰地传给远方的亲人。网络通讯的普及在更广意义上拉近了距离,E-mail、MSN、QQ、博客留言等不仅能互通基本的讯息,还能互传文件、音视频。陈先生20多年前从安徽来到我市安家,和老家的联络只能通过信件相互传达,一封信到达要半个月,要紧事就发电报,20多年间和故乡之间往来的信件足可以装上几麻袋。去年,他的儿子去韩国留学,再不用写信辗转了,偶尔双方通个电话,更多的是上网聊天,打开视频面对面就能看到儿子的模样,了却思念之情。
如今的手机与网络通信紧密地结合起来,二者的充分利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通信时代。QQ等聊天工具都纷纷开通了手机版,这样,网络和手机就实现了互通。人们在上网聊天时发现对方的头像上显示一个手机的标志,那就是他在用手机和自己聊天呢。等车、等人时闷得慌就打开手机听音乐、打游戏、聊天,不失为一个打发时间的好办法。
时下一种智能化手机走进了人们的通信生活。通俗地讲“掌上电脑+手机=智能手机”。从广义上说,智能手机除了具备手机的通话功能外,还有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和电子邮件功能。智能手机为用户提供了足够的屏幕尺寸和带宽,既方便随身携带,又为软件运行和内容服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很多增值业务可以就此展开,如:股票、新闻、天气、交通、商品、应用程序下载、音乐图片下载等等。另外,放在车内还可充当卫星定位仪,随时指示司机线路、提醒注意事项、定位设定对象,省去了司机的不少烦恼。
现代通信技术如此发达,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里发生的大事和资讯,瞬间就会变得“地球人全知道”,真可谓:电话、手机事事入机;网民不出门,就知天下事,手机、电话、互联网,你想了解什么,应知尽知,想知尽知。现在,人们聊天不再是家长里短,国际国内形势,明星娱乐轶事,生活保健常识等脱口而出,俨然个个是“天下知”、“万事通”。
改革开放30年,人们尽情享受着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便利和快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变得如此紧密,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通信的变迁,令我们感受到国家巨大的变化和发展,古老的中国进入前所未有的飞腾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