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绥化新闻网 > 经济新闻 正文
黑土地上书写壮丽诗篇
http://suihua.dbw.cn   2008-12-25 10:31:39

  新闻背景:改革开放以前,我市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极其单调枯燥,收听广播喇叭是普遍且不多的文化生活方式。那时候,城里群众基本上没有电视可看;看电影也是一票难求……在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是空洞乏味,看一场电影,经常要等上半年甚至大半年。

  改革开放见证了我市群众文化发展的历程,让群众共享文化生活盛宴。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过得越来越丰富多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文艺创作精彩纷呈,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活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喜人,对外文化交流丰富活跃,全市文化市场日益健康繁荣。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群众文化生活品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文化发展成果。

  金秋十月,全市各地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10月30日,黑龙江日报美术馆内聚集了众多美术爱好者,以“寒地黑土·绿色家园”为主题的庆安版画展正在这里举行。静谧淳朴的农家小院、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硕果累累的金色稻田……置身展厅,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版画映入眼帘。享有“中国绿色食品之乡”美誉的庆安,通过一幅幅充满生动活泼的版画作品,向人们展现着寒地黑土的独特之美。

  10月22日,我市举办了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现身说法专项文艺演出。

  10月21日,全市改革开放30年宣传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图片展在党政办公中心举行。

  10月7日,“相聚重阳、展现夕阳”文艺演出在市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整场演出充满了浓浓的尊老、敬老、爱老气氛。

  与此同时,以“流动的舞台车”为载体的送戏下乡和活跃中的农村文化大院也把乡村文化生活搅动得如火如荼……

  这是改革开放30年,全市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一个缩影。

  30年来,改革开放对全市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为文化的改革创新和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回眸30年,全市文化从封闭、单一中艰难启程,并不断走向发展与繁荣。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市文化建设取得巨大发展进步的30年,是全市文化工作者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勇于实践,不断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30年。这30年,全市文化事业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作和生产了一大批歌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反映时代特征、弘扬时代主旋律的舞台艺术精品和众多优秀文化产品,努力培育壮大城乡文化市场,极大地丰富了全市城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全市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投资1800万元建设的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于一体的庆安文化艺术中心,正在进行内部装修,竣工后将达到国家县级一级标准。以此为标志,全市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改革开放以前,全市城乡加在一起仅有文化站馆24个,一年到头,无论城乡,人们看场电影也不是件容易事,那时人们的文化生活单调而枯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和省市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相继实施了“文化建设先进县”、创建“特色文化大市”、“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工程”,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电影“2131”工程和“农村电影院线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村级六位一体’活动场所建设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以及“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等一大批重点社会文化建设基础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

  目前,全市已建成市县级图书馆11个,文化馆11个,文物管理站(所)10个,大小文化广场195个,达到国家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19个,村综合文化活动室782个,文化大院及文化活动中心户10030个;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突破,已建成标准较高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5个、农家书屋219个,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1个。全市初步构建成了市、县、乡、村、屯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体现了十七大报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要求。

  文艺创作异彩纷呈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文艺舞台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大力实施舞台艺术“精品战略”,创演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深受各族群众喜爱,并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优秀剧(节)目。拉场戏《马红眼上当》、二人转《苦糖》、小品《新拷红》、龙江剧《喜鹊登枝》、《女大十八变》等文艺精品剧目走出绥化,走向全国,扩大了绥化市文化艺术在全国的影响力,展示了我市文化艺术的发展成果。从2006年开始,为了进一步加强文化艺术创作,全市通过积极组织文艺作者采风,开展文艺作品研讨,举办楹联、诗词、书法、绘画作品征集和展览以及小戏小品地方戏汇演等办法,充分调动广大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创作和演出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融艺术性、观赏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文艺精品。仅2007年,全市就有55个优秀文艺作品先后在国家和省级赛事评比中获得重要奖项。肇东作者李黎明创作的《村官过大年》在全国影视剧大赛评比中先后荣获了“百合奖”、“华表奖”和“五个一”工程奖;海伦《永不停歇的二人转》专辑在中央四套《走遍中国》栏目上播出,时间长达28分钟,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强烈反响;此外,肇东国画、海伦剪纸、绥棱黑陶、兰西亚麻贴画等一批新创作生产的艺术产品还远销省内外,扩大了社会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活跃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市各地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各地文化部门积极组织当地一些文化能人创建了诸如书法协会、摄影协会、文学创作协会等众多的文化活动群体组织,并定期开展活动。在这些群体组织的带动下,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日渐活跃,各种展览、比赛逐渐增多。从1991年开始,文企联合又成为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像绥化卷烟厂、参美饮料集团等经济条件好的企业都开始积极参与社会性的大型文化活动,企业为活动赞助了资金,活动助企业扩大了知名度,实现了“双赢”。1997以后,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又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的特点,并逐步形成特色、形成规模。近年来,全市群众文化活动更加活跃,也更具规模,平均每年开展的送戏、送电影、送书和展览等文化活动近2000场(次),有规模的各类广场文化活动1万余场(次),受益观众超过200万人(次)。每年春节、“五一”、“七一”及“十一”等节庆文化活动更是持续不断,高潮迭起。“放歌新绥化”广场文艺展演、“金色田野”农村汇演、“绥化之声”音乐会等品牌活动丰富多彩、精彩纷呈,加之校园、企业、社区、军营文化活动及送文化下乡等活动的补充,使全市呈现出了“城乡无处不飞歌”的可喜局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喜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使各地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发展。2006年5月和2008年6月,海伦和绥棱的“东北二人转”、望奎“皮影戏”相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从2007年开始,全市又组织开展了新一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工作,全市各地都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专人对本地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和申报。经逐步审核认定,绥棱黑陶、海伦剪纸、庆安版画等6个项目已被省里正式列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海伦市的赵晓波还在今年1月被文化部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市还有10名民间艺人被评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另有15名民间艺人将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3月,绥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了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1项。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对外文化交流丰富活跃

  对外文化交流向全国各地展示了我市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宽绥化对外文化交流的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持续向广度和纵深发展,仅去年肇东和海伦与山东、安徽、苏州、吉林、甘肃等省的友好城市开展国画展览、剧团演出等文化交流活动就达10多次;今年4~6月,肇东又组织一批国画精品参与了洛阳牡丹节、温州全国第二届产业博览会和深圳第四届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大型文化交流展出活动;北京“奥运”期间,海伦人民剧院又应北京奥组委邀请,赴北京进行了多场地方戏演出,他们的精彩表演,受到了邀请方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些文化交流活动使我市在省外的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文化市场日益健康繁荣

  1989年5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市的文化市场也开始逐渐自发形成,录像厅、游戏厅、舞厅、台球室、书店(摊床)、音像制品出租销售部等各种经营项目都已出现,并不断增多。到年底时,全市已有6类经营项目共计648家经营业户。在文化市场管理部门的精心培育和严格管理下,文化市场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到2007年年底,全市已经形成了包括娱乐业、网络业、音像业、演出业、图书发行业、印刷业、电影发行放映业、艺术培训业八大门类12种经营项目,业户达1201家的规模较大、项目较为齐全的文化和新闻出版市场。目前,这一市场还在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壮大。

  党的十七大关于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加快全市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科学发展观为推动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今后,全市文化建设将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结合实际,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突出抓好文化基础能力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服务能力建设、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民族艺术创新和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等六大工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创新,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各族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各族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不断提升我市文化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 李永飞 苗潆文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孙伟
相关新闻
黑土摄影
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 行风热线
电视新闻
电视晚新闻
数字新闻
参政议事
绥化专题外宣片
理论研讨
黑土副刊